進退爲難

成語拼音

jìn tuì wéi nán

進退爲難成語解釋

比喻事情無法決定,因而難以行動。同進退兩難”。

典故出處

《魏書·李衝傳》若容舟楫,必須停滯,師老糧乏,進退爲難。”

成語典故

而他們在西北的匪軍主力董釗和劉戡,則遠在吳莊和柏樹墕一線,進退爲難。★柳青《銅牆鐵壁》第九章

成語造句

他在面對兩個同樣誘人但又相互衝突的工作機會時,着實進退爲難。

成語故事

春秋時期,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。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,在這亂世之中艱難求存。 衛國的一位大臣名叫寧俞,他爲人聰慧且忠誠。有一次,衛國面臨着一個極其艱難的抉擇。當時,衛國受到了兩個強大諸侯國的威脅,一方要求衛國必須做出明確的支持表態,否則就將對其發動攻擊;而另一方則以豐厚的利益誘惑衛國倒向他們。這讓衛國的君主和大臣們陷入了進退爲難的困境之中。 寧俞深知衛國此時的處境極爲微妙,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國家覆滅。他日夜苦思冥想,尋找着應對之策。在朝堂之上,大臣們爭論不休,有的主張投靠一方以獲得暫時的安寧,有的則堅決反對,認爲這會得罪另一方,使衛國陷入更深的危機。 寧俞冷靜地分析局勢,他向君主進言:“吾王,如今我們處於進退爲難之境,切不可貿然行事。若輕易選擇一方,必定會招來另一方的怨恨,屆時衛國將面臨滅頂之災。我們需謹慎權衡,尋找一個既能保護國家又能避免得罪雙方的方法。”君主聽後,深覺有理,便讓寧俞繼續說下去。 寧俞接着說道:“我們可先採取拖延之策,不明確表態,同時暗中加強與其他小國的聯繫,形成聯盟,以增強我們的實力。再者,我們可派遣使者與這兩個諸侯國進行周旋,儘量拖延時間,等待局勢的變化。”君主和大臣們經過深思熟慮,最終採納了寧俞的建議。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,衛國按照寧俞的計劃行事,雖然過程十分艱難,但總算暫時穩住了局面。然而,局勢依舊十分緊張,衛國始終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。 寧俞一刻也不敢鬆懈,他繼續爲衛國的未來謀劃着。在他的努力下,衛國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轉機,逐漸擺脫了進退爲難的困境。 後來,衛國終於在這亂世之中站穩了腳跟,而寧俞也因其智慧和忠誠受到了衛國百姓的尊敬和愛戴。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,在面對進退兩難的抉擇時,冷靜思考、權衡利弊、積極尋找對策是多麼重要,只有這樣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,迎來新的希望。

進退爲難-成語圖片

進退爲難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