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原可作

成語拼音

jiǔ yuán kě zuò

九原可作成語解釋

九原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,因稱墓地;作起,興起。設想死者再生。

典故出處

《國語·晉語八》趙文子與叔向遊於九原,曰‘死者若可作也,吾誰與歸?’”

成語典故

蓋晉武帝稱安得諸葛亮者而與之共治”,正使九原可作,盍亦思所以用之。★宋·陳亮《英豪錄序》

成語造句

他一生剛正不阿,爲正義事業鞠躬盡瘁,倘若九原可作,想必也會欣慰於如今的成就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晉國的大夫趙盾是一位備受尊敬的賢臣。 趙盾爲人忠誠正直,一心爲國爲民。他在朝堂上敢於直言進諫,竭力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穩定。然而,晉國的國君晉靈公卻漸漸變得荒淫無道,生活奢侈,不理朝政,還時常做出一些荒唐殘忍的事情。趙盾多次勸諫晉靈公,希望他能改過自新,重拾治國之道,但晉靈公卻對趙盾的勸諫感到厭煩,甚至對他起了殺心。 晉靈公派了刺客去刺殺趙盾,然而趙盾平日的仁德之名遠播,刺客見到趙盾後,被他的威嚴和正直所打動,實在不忍心下手,最終刺客選擇了自殺而沒有傷害趙盾。晉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,他設下陷阱,想要在宴會上謀害趙盾。趙盾的車伕提彌明察覺到了危險,拼死保護趙盾,最終壯烈犧牲。 在這危急時刻,趙盾的兒子趙朔帶着家人逃走了。後來,晉靈公被趙盾的族人趙穿所殺。趙盾雖然沒有直接參與,但因爲他的權勢和影響力,還是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和指責。 時光荏苒,多年後,趙盾的孫子趙武逐漸成長起來。趙武憑藉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,重新恢復了家族的榮耀。有一天,晉國的一位大臣感慨地說:“若是趙盾大夫還在,那該多好啊!真希望九原可作啊!”這句話表達了人們對趙盾的懷念和敬意,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正義和仁德之士的渴望。 “九原可作”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,它意味着希望死者復生,表達了對逝者的深切懷念和敬重,同時也暗示着對過去美好時光和傑出人物的嚮往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像趙盾這樣的賢臣雖然已經逝去,但他們的事蹟和精神卻如同璀璨的星辰,永遠照耀着後人前行的道路,激勵着人們追求正義、忠誠和善良。 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,要珍惜當下的賢才良將,尊重和銘記那些爲國家和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人。同時,我們也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,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,讓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施展才華,爲國家和人民謀福祉。正如趙盾的故事所展現的,正義和仁德的力量是無窮的,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,它們也能熠熠生輝,引領着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。

九原可作-成語圖片

九原可作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