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死扶危
成語拼音
- jiù sǐ fú wēi
救死扶危成語解釋
- 救護生命垂危者,照顧危亡者。
典故出處
- 唐·張鷟《龍筋鳳髓判·左右驍衛》重人賤畜,往哲之嘉猷;救死扶危,明王之盛事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那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,衆多醫護人員不顧自身安危,奮戰在一線,真正做到了救死扶危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李義的年輕人。他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,戰亂頻繁,百姓生活困苦。
李義心地善良,極富同情心。一天,他在集市上看到一個老人因飢餓暈倒在路旁,周圍的人雖有憐憫之心,卻都因自顧不暇而無能爲力。李義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,將老人扶起,喂他水和食物,悉心照料,直到老人恢復體力。老人感激涕零,對李義連連道謝。
又有一次,李義在山間行走時,突然聽到不遠處傳來呼救聲。他急忙循聲趕去,發現是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了陷阱,腿部受傷嚴重。李義沒有絲毫猶豫,找來繩子,費了好大的力氣纔將獵人從陷阱中拉出來。然後,他撕下自己的衣服爲獵人包紮傷口,並揹着獵人走了很遠的路,找到一處安全的地方讓獵人休息養傷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義救死扶危的事蹟傳遍了周圍的村莊和城鎮。人們對他的善舉敬佩不已,紛紛稱讚他是一個仁義之人。
有一天,李義所在的地區爆發了一場嚴重的戰爭。敵軍燒殺搶掠,無惡不作,百姓們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之中。李義看到同胞們遭受如此苦難,心中悲憤交加。他毅然決定挺身而出,組織起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,成立了一支義軍,與敵軍展開了英勇的戰鬥。
在戰鬥中,李義總是衝在最前面,不顧自身安危,全力救助受傷的百姓和士兵。他的行爲激勵了其他人,大家齊心協力,共同抵抗敵軍。經過艱苦的戰鬥,他們終於擊退了敵軍,保衛了家園。
戰爭結束後,人們對李義更加敬重和愛戴。他的名字成爲了救死扶危的象徵,被人們銘記在心。李義的故事也流傳了下來,成爲了後世人學習的榜樣。正如《後漢書·杜林傳》中所記載的:“及王莽敗,盜賊起,林與弟成及同郡範逡、孟冀等,將細弱俱客河西,道逢賊數千人,遂掠取財賄,褫奪衣服,拔刃向林等將欲殺之。冀仰曰:‘願一言而死。’賊遂問其故,冀曰:‘林等皆善人,救死扶危,爲鄉里所稱,雖古烈士,無以加也。’賊遂釋之。”李義的行爲與古之烈士相比也毫不遜色,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救死扶危的真正含義,爲社會帶來了溫暖和希望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像李義這樣救死扶危的人還有很多,他們的善舉如同璀璨的星辰,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,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。我們應當銘記這些偉大的人物和他們的事蹟,傳承和弘揚這種救死扶危的精神,爲構建一個更加和諧、美好的社會而努力奮鬥。
救死扶危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