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鈴須用繫鈴人
成語拼音
- jiě líng xū yòng xì líng rén
解鈴須用繫鈴人成語解釋
-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,仍由誰去解決。同“解鈴還須繫鈴人”。
典故出處
- 明·瞿汝稷《指月錄》第23卷:“眼一日問衆:‘虎項金鈴,是誰解得?’衆無對。師適至,眼舉前語問,師曰:‘系者解得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南唐時期,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師在金陵清涼寺給衆僧講佛經,希望他們潛心向佛,遵守清規戒律。法燈和尚卻偏偏不愛遵守這些清規戒律,但人很聰明。法眼法師問誰能從兇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鈴來,法燈和尚回答道解鈴還須繫鈴人。
成語造句
- 這件事情十分複雜,大家都不知該如何處理,或許最終還是得找到最初引發問題的那個人,畢竟解鈴須用繫鈴人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金陵城,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,寺廟中住着一位法號叫泰欽的高僧。泰欽自幼聰慧過人,對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。
一天,寺廟裏的方丈外出辦事,臨行前將一衆僧徒召集起來,交代了一些寺內事務,並特別叮囑大家要遵守寺規,靜心修行。然而,在方丈離開後,僧徒們漸漸放鬆了下來,一些年輕的僧人開始嬉戲打鬧,甚至偷偷溜出寺廟去遊玩。
泰欽看到這種情況,心中十分憂慮。他深知這樣下去,寺廟的清規戒律將被破壞,僧人們的修行也會受到影響。於是,他決定想辦法讓大家重新回到正軌。
泰欽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。他在寺廟的大殿中放置了一個鈴鐺,鈴鐺下面繫着一根細繩。他告訴僧徒們,這個鈴鐺代表着他們的修行之心,如果誰能夠讓鈴鐺不響,誰就是真正的修行者。
僧徒們聽了之後,紛紛嘗試各種方法讓鈴鐺不響,但都沒有成功。有的僧人試圖用手捂住鈴鐺,但只要一鬆手,鈴鐺就會再次響起;有的僧人試圖用東西塞住鈴鐺,但這樣做又違背了寺規。
就在大家都束手無策的時候,泰欽走上前來,輕輕提起細繩,鈴鐺便不再發出聲響。僧徒們都十分驚訝,紛紛向泰欽請教其中的奧祕。
泰欽微笑着說:“解鈴須用繫鈴人,你們只想着如何讓鈴鐺不響,卻沒有想到鈴鐺是我係上去的,只有我知道如何解開它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在修行中遇到的問題,往往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。”
僧徒們聽了泰欽的話,恍然大悟。他們意識到,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,才能真正解決修行中遇到的問題。從那以後,僧徒們重新恢復了往日的自律和勤奮,寺廟又恢復了往日的莊嚴和寧靜。
這個故事後來被廣爲流傳,“解鈴須用繫鈴人”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。它告訴我們,當我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,不要一味地依賴他人,而應該從自身出發,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。正如泰欽所說,只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,也只有自己才能解開自己繫上的鈴鐺。在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“鈴鐺”,也許是人際關係的困擾,也許是事業上的挫折,也許是內心的困惑。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,我們都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,從自己身上尋找答案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,走向成功和幸福的道路。
解鈴須用繫鈴人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