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鈴還是繫鈴人

成語拼音

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

解鈴還是繫鈴人成語解釋

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,仍由誰去解決。同“解鈴還須繫鈴人”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90回:“心病終須心藥治,解鈴還是繫鈴人。”

成語典故

南唐時期,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師在金陵清涼寺給衆僧講佛經,希望他們潛心向佛,遵守清規戒律。法燈和尚卻偏偏不愛遵守這些清規戒律,但人很聰明。法眼法師問誰能從兇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鈴來,法燈和尚回答道解鈴還須繫鈴人。

成語造句

這件事情十分複雜,但終究還是要找到當初引發問題的那個人,正所謂解鈴還是繫鈴人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以前,金陵的清涼寺有一位法燈禪師,他爲人慈悲且智慧非凡。 寺中有一隻貓,常常在禪師講經時穿梭於衆僧之間,引起一些小小的騷亂。有一天,法燈禪師的一位弟子實在忍無可忍,就向禪師請示,是否可以把貓拴起來,以免它擾亂大家修行。禪師默許了。 然而,自從貓被拴起來後,寺裏的氛圍似乎發生了變化,僧人們雖然不再被貓干擾,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,大家的修行狀態也變得有些奇怪。法燈禪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,他明白了這隻貓其實也是寺廟生活的一部分,不應該如此簡單地將其束縛。 於是,法燈禪師召集衆僧,告訴他們解鈴還須繫鈴人,當初是因爲他們覺得貓擾亂而將它拴起來,現在也應該由他們去解開繩子,讓貓恢復自由。衆僧恍然大悟,他們解開了貓的繩子,寺廟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和諧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。就如同唐朝時期,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,而最終平定這場戰亂的,也正是當初引發戰亂的一些將領和人物。他們在經歷了種種波折後,意識到了自己行爲的錯誤,最終爲國家的穩定和安寧做出了貢獻。 “解鈴還是繫鈴人”這個成語告訴我們,很多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因爲我們自己的行爲,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也往往在我們自己身上。我們不能一味地逃避責任,而應該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爲,積極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無論是在個人生活中,還是在社會的大舞臺上,我們都要明白,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解開我們所繫上的鈴鐺,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爲自己的行爲負責,從而創造一個更加和諧、美好的世界。就如同法燈禪師和他的弟子們,通過對一隻貓的處理,領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,也讓我們明白了“解鈴還是繫鈴人”的真正意義和價值。

解鈴還是繫鈴人-成語圖片

解鈴還是繫鈴人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