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民倒懸

成語拼音

jiě mín dào xuán

解民倒懸成語解釋

解:解救;倒懸:人被倒掛,比喻處境困難、危急。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。

典故出處

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“當今之時,萬乘之國行仁政,民之悅之,猶解倒懸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戰國時期,齊國的公孫丑向孟子諮詢治國之道,希望他到齊國當政,或許功績會超過管仲與晏子。孟子分析了齊國的形勢,希望齊王能夠推行仁政,讓飽受戰亂的人們修養生息,飢者易爲食,渴者易爲飲。人們覺得仁政就像把他們從倒懸中解脫一樣高興。

成語造句

在那個動盪的年代,許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,立志要解民倒懸,改變百姓的苦難生活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曾有這樣一段時期。那時,國家動盪不安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 當時的統治者昏庸無道,橫徵暴斂,弄得民不聊生。繁重的賦稅像沉重的枷鎖,壓得百姓們幾乎喘不過氣來。加上連連的天災,農田顆粒無收,飢餓與貧困如同陰影般籠罩着每一個家庭。 在這樣的困境下,有一位仁人志士挺身而出。他名叫張義,目睹着百姓們的苦難,心中悲憤交加。張義深知,若再不改變現狀,百姓們將永無寧日。他四處奔走,呼籲人們團結起來,共同對抗暴政。 他不辭辛勞地深入到百姓中間,傾聽他們的心聲和訴求。看到那些餓得面黃肌瘦的孩童,看到那些因勞累而直不起腰的老人,張義的決心愈發堅定。他開始組織起義,帶領着一羣志同道合的人,與殘暴的統治者展開了激烈的鬥爭。 在戰鬥中,張義身先士卒,毫不畏懼。他的勇氣和決心感染了每一個跟隨他的人。他們一路過關斬將,雖然遇到了重重困難,但始終沒有放棄。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,張義他們終於推翻了殘暴的統治,迎來了新的希望。百姓們歡呼雀躍,對張義充滿了感激之情。張義成功地解了百姓的倒懸之苦,讓他們重新過上了安穩的生活。 這段歷史被後人傳頌不衰,張義的事蹟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擔當和責任,也讓人們明白了,只要心懷正義,勇往直前,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,爲百姓帶來幸福和安寧。而“解民倒懸”這個成語,也正是對張義這樣的英雄壯舉的最好概括,它時刻提醒着人們要關注民生,爲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奮鬥。

解民倒懸-成語圖片

解民倒懸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