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不擇言
成語拼音
- kǒu bù zé yán
口不擇言成語解釋
- 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。
典故出處
- 《北史·魏艾陵伯子華傳》性甚褊急,當其急也,口不擇言,手自捶擊。”
成語典故
- 周近他居然這樣口不擇言,他怎麼能這樣說!★郭沫若《蔡文姬》第一幕
成語造句
- 他在情緒激動時,常常失去理智,口不擇言,說出一些傷人的話,事後又懊悔不已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城鎮裏,有一個名叫張華的年輕人。張華家境殷實,從小嬌生慣養,養成了任性妄爲的性格。
有一天,張華受邀參加一個文人雅士的聚會。在聚會上,大家高談闊論,交流着各自的見解和才華。張華平日裏就自視甚高,總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厲害,在這樣的場合更是想要出風頭。
當別人在討論一個學術問題時,張華迫不及待地插嘴,想要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。然而,他根本沒有仔細思考,也沒有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,就口不擇言地亂說一通。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傲慢與偏見,甚至對一些人的觀點進行了無端的指責和貶低。
這引起了在場許多人的不滿,其中一位年長的學者站出來,語重心長地對張華說:“年輕人,說話要經過思考,不可如此口不擇言。自古以來,那些有智慧的人都是謹言慎行的,像你這樣隨意說話,不僅會傷害他人,也會損害自己的聲譽。”
張華聽了,心中十分不服氣,他反駁道:“我這是直率,有什麼說什麼,難道要像你們一樣畏畏縮縮嗎?”他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張華口不擇言的毛病越來越嚴重。在與他人交往中,他經常因爲說話不恰當而得罪人,朋友也漸漸疏遠了他。他的家族生意也因爲他在一些重要場合的不當言論而受到影響。
終於有一天,張華因爲在一次重要的商業談判中又一次口不擇言,導致談判破裂,家族遭受了巨大的損失。這時,他纔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。他回想起那些曾經提醒過他的人,心中充滿了懊悔。
他決定痛改前非,開始努力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語,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。經過長時間的努力,張華逐漸變得沉穩內斂,說話也更加謹慎和恰當。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友誼,家族的生意也慢慢恢復了往日的輝煌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口不擇言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。在生活中,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,說話之前要經過深思熟慮,尊重他人的感受,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和魯莽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。正如古人云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”我們要學會用恰當的言語去與人交流和溝通,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走向成功的人生道路。
口不擇言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