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惠而實不至
成語拼音
-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
口惠而實不至成語解釋
- 惠恩惠。只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,而實際的利益卻得不到別人身上。
典故出處
- 《禮記·表記》口惠而實不至,怨災及其身。”
成語典故
- 河間馮樹柟,粗通筆札,落拓京師十餘年,每遇機緣,輒無成就,幹祈於人,率口惠而實不至。★清·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卷三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承諾會幫忙,可每次到了關鍵時刻就退縮,典型的口惠而實不至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,有一位官員名叫李華。他在衆人面前總是表現得十分慷慨大方,常常許下諸多美好的承諾。
有一次,國家遭遇了自然災害,百姓們生活困苦,流離失所。李華看到這種情況,當着衆多百姓的面,信誓旦旦地說要全力幫助他們,會提供大量的糧食和物資來救濟他們,讓他們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。百姓們聽到他的話,滿心歡喜,對未來充滿了希望,都覺得這位官員真是一位心繫百姓的好官。
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百姓們翹首以盼的救濟物資卻遲遲沒有到來。他們每天都在等待,生活變得更加艱難,許多人甚至陷入了絕境。而李華呢,他在許下承諾後,卻並沒有真正去付諸行動,只是熱衷於在各種場合宣揚自己的所謂“善舉”。
一些有識之士看到這種情況,紛紛搖頭嘆息。他們指出李華這就是典型的口惠而實不至,只是嘴上說得好聽,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來兌現自己的諾言。
後來,國家的君主也得知了這件事,他十分生氣。他找來李華,嚴厲地批評了他。君主引用歷史上的事例,告訴他一個真正有擔當的官員應該是言行一致的,不能只做表面文章。歷史上有許多賢能的官員,都是以實際行動來贏得百姓的尊重和愛戴。
李華在君主的批評下,羞愧地低下了頭。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開始努力去彌補。他積極籌集物資,最終將承諾的糧食和物資送到了百姓手中。
這件事情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,口惠而實不至是不可取的。在生活中,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承諾,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。只有這樣,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才能真正爲社會做出貢獻。就如同古人所云:“言必信,行必果。”我們要避免成爲像李華那樣只說不做的人,而是要努力成爲一個言出必行的可靠之人。
口惠而實不至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