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誅筆伐
成語拼音
- kǒu zhū bǐ fá
口誅筆伐成語解釋
- 誅痛斥,責罰;伐聲討,攻打。從口頭和書面上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討。
典故出處
- 宋·陳亮《畏羞於君子》此丈夫所當履其道,免筆誅口伐於蓽門閨竇之間。”
成語典故
- 他捐廉棄恥,向權門富貴貪求,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,壟上璠間識者羞。★明·汪廷訥《三祝記·同謫》
成語造句
- 面對那些不良商家的欺詐行爲,社會各界紛紛挺身而出,對其進行口誅筆伐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,政治局勢複雜多變。
當時,有一位名叫張義的忠臣,他爲人正直,敢於直言進諫。然而,朝中的一些奸臣卻對他心懷嫉妒和怨恨,總是想方設法地陷害他。
有一次,張義發現了一項重大的弊端,這弊端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和國家的穩定。於是,他毫不猶豫地向皇帝進言,詳細闡述了其中的危害,並提出了合理的解決方案。但那些奸臣們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,便開始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,污衊張義別有用心。
皇帝在奸臣的蠱惑下,漸漸對張義產生了懷疑。張義察覺到了這一變化,但他並沒有退縮,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。他在朝堂之上,據理力爭,用事實和道理來反駁奸臣們的污衊。
可是,奸臣們並不罷休,他們利用各種手段,在朝廷內外散佈謠言,對張義進行惡意攻擊。他們還鼓動一些不明真相的人,一起對張義進行口誅筆伐。一時間,張義陷入了困境,他的聲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。
然而,張義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打倒。他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爲是爲了國家和百姓,他相信真相總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。他繼續努力,通過各種途徑向皇帝和百姓解釋自己的想法和目的。
終於,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皇帝逐漸看清了奸臣們的真面目,也明白了張義的忠心和良苦用心。皇帝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,對那些奸臣進行了嚴厲的懲處。而張義也重新獲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,他繼續爲國家和百姓盡心盡力地工作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,我們不能輕易放棄,要堅定自己的信念,勇敢地面對那些口誅筆伐。只要我們堅持真理,最終一定能夠獲得勝利。同時,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不要被那些惡意的言論所左右,要善於分辨是非,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。
口誅筆伐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