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囊妙計

成語拼音

jǐn náng miào jì

錦囊妙計成語解釋

舊小說裏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對付敵方的計策寫在紙條上,放在錦囊裏,以便當事人在緊急時拆閱。比喻有準備的巧妙辦法。

典故出處

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十四回:“汝保主公入吳,當領此三個錦囊。囊中有三條妙計,依次而行。”

成語典故

三國時期,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,以吳國荊州爲基地,實力逐漸強大起來。長阪坡之戰後,周瑜設計誘使劉備去東吳娶孫權的妹妹然後除掉他。諸葛亮給趙雲三個錦囊妙計,讓趙雲陪劉備前往東吳,使得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
成語造句

他在面對困難時總能想出各種辦法,就像有錦囊妙計一般,輕鬆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。

成語故事

三國時期,東吳大將周瑜一直嫉妒諸葛亮的才華,想要找機會除掉他。 當時曹操親率二十萬大軍,號稱八十萬,進攻東吳。孫權命周瑜爲主帥,率軍抵抗曹軍。周瑜雖然足智多謀,但面對曹操的強大兵力,心中也有些憂慮。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心思,便主動前來相助。 諸葛亮對周瑜說:“曹操勢大,不可力敵,需用奇計。”周瑜連忙請教,諸葛亮卻笑而不語,只是拿出三個錦囊,交給周瑜,並叮囑道:“這三個錦囊中有破敵之策,你需依計行事。”周瑜雖然有些疑惑,但還是收下了錦囊。 戰爭開始後,曹軍一路勢如破竹,東吳軍隊節節敗退。周瑜心中焦急萬分,這時他想起了諸葛亮的錦囊。他打開第一個錦囊,只見上面寫着:“曹軍新至,其勢正盛,可派一軍詐降,引曹操上鉤。”周瑜恍然大悟,立刻依計行事。他派黃蓋假意投降曹操,曹操果然中計,對黃蓋深信不疑。 在黃蓋詐降成功後,周瑜準備發起總攻。這時他又打開了第二個錦囊,上面寫着:“決戰之時,可派一軍繞到曹軍後方,放火擾亂其軍心。”周瑜立刻派甘寧率領一軍繞到曹軍後方,放起大火。曹軍頓時大亂,周瑜趁機率領大軍發起衝鋒,曹軍被殺得丟盔卸甲。 曹操見大勢已去,只得率領殘軍撤退。周瑜率軍追擊,在途中他打開了第三個錦囊,只見上面寫着:“曹操雖敗,必不甘心,可在其必經之路設下埋伏。”周瑜依計行事,果然在曹操的必經之路設下埋伏,又一次大敗曹操。 最終,東吳軍隊在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幫助下,以少勝多,打敗了曹操。周瑜對諸葛亮的才智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感慨地說:“諸葛亮真乃神人也,其錦囊妙計,助我破敵,實乃大恩。”從此,“錦囊妙計”這個成語便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那些事先策劃好的、十分高明的計謀或辦法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類似這樣用妙計取勝的事例還有很多。比如孫臏的“圍魏救趙”,通過巧妙地攻打魏國來解救趙國的危機,展現了高超的戰略智慧。這些故事都提醒着我們,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,智慧和謀略往往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,我們要善於思考、善於謀劃,才能在各種複雜的情況下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
錦囊妙計-成語圖片

錦囊妙計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