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思廣益
成語拼音
- jí sī guǎng yì
集思廣益成語解釋
- 集:集中;思:思考,意見;廣:擴大。指集中羣衆的智慧,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。
典故出處
- 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》:“夫參署者,集衆思,廣忠益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三國時,劉備死後,劉禪繼位。丞相諸葛亮處理、決定蜀國的大小政事,成了蜀國政權的實際主持者。他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,但他並不因此居功自傲,常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。楊是當時丞相府裏負責文書事務的主簿官。他對諸葛亮親自過問每一件事的作法提出了建議,他說:“處理國家軍政大事,上下之間分工應該不同。”他還舉出歷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,就是成語集思廣益的意思。勸諸葛亮不必親自處理一切文書,少過問一些瑣碎的小事,對下屬應該有所分工,自己應主抓軍政大事。諸葛亮對於楊的勸告和關心很是感激,但他怕有負劉備所託,仍然親自處理大小事務。後來楊病死,諸葛亮非常難過,哀悼不已。爲了鼓勵下屬踊躍參與政事,諸葛亮特地寫了一篇文告,號召文武百官、朝廷內外主動積極地發表政見,反覆爭議。這篇文告就是《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》。他在文中寫道:“丞相府裏讓大家都來參與議論國家大事,是爲了集中衆人的智慧和意見,廣泛地聽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議,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大家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,充分發揮各自的智慧和經驗,真正做到了集思廣益,最終得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面臨着一個重大的難題。這個國家的邊境地區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,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。國王爲此憂心忡忡,召集了國內的大臣們一起商議對策。
大臣們各抒己見,有的主張加強軍事力量,立刻出兵攻打外敵;有的則認爲應該先發展國內經濟,增強國力後再做打算;還有的提議與鄰國結盟,共同對抗敵人。國王聽了之後,覺得每個人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又都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。
這時,一位睿智的老臣站出來說:“陛下,我們不能只聽少數幾個人的意見,應該廣泛地徵求更多人的想法,集思廣益,或許就能找到最合適的辦法。”國王覺得老臣的話很有道理,於是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民衆的意見和建議。
消息傳開後,百姓們紛紛踊躍參與。有一位普通的農夫,他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,但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。他提出可以在邊境地區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,同時鼓勵百姓們參與到邊境的守衛中來。這個建議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。
還有一位商人,他結合自己的貿易經歷,建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,通過經濟手段來制約外敵。
就這樣,通過廣泛地收集衆人的智慧和想法,國王和大臣們綜合分析,最終制定出了一套全面的應對方案。他們一方面加強了軍事防禦,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和堡壘;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經濟,增強國家的實力。同時,也與一些鄰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,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,這個國家成功地抵禦了外敵的入侵,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了平靜和安寧。國王深刻地認識到了集思廣益的重要性,他明白只有廣泛地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和建議,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。
從那以後,這個國家每逢遇到重大問題,都會採用集思廣益的方式來尋求解決方案。國家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繁榮昌盛,成爲了周邊國家羨慕和效仿的對象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英明的君主和領導者都深知集思廣益的價值。例如,唐太宗李世民廣開言路,虛心納諫,纔有了貞觀之治的盛世。而那些剛愎自用、獨斷專行的統治者,往往會導致國家陷入困境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;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只有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,匯聚衆人的智慧,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正確的道路,實現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。
集思廣益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