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
成語拼音
- jú gōng jìn lì,sǐ ér hòu yǐ
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成語解釋
- 恭敬勤謹,盡心竭力工作,一直到死爲止。
典故出處
- 三國·蜀·諸葛亮《後出師表》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至於成敗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三國時期,蜀主劉備死後,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,他只知享樂,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。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,南征孟獲,積極準備兩次北伐,在最後一次北伐前夕給阿斗寫《後出師表》表示自己爲國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。
成語造句
- 他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,一生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這種精神令人敬佩。
成語故事
- 在遙遠的三國時期,有一位偉大的人物,他便是諸葛亮。
諸葛亮,字孔明,自幼聰慧,胸有大志。早年的他隱居隆中,晴耕雨讀,等待着一個能讓他施展才華的時機。終於,劉備三顧茅廬,以真誠打動了他,他決定出山輔佐劉備,從此踏上了波瀾壯闊的征程。
當時,天下局勢混亂,羣雄並起。劉備勢力相對弱小,但諸葛亮憑藉着他卓越的智慧和過人的謀略,爲劉備出謀劃策,逐漸站穩了腳跟。他精心謀劃,幫助劉備與孫權聯合,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,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。
此後,諸葛亮爲了實現興復漢室的偉大目標,鞠躬盡力,日夜操勞。他殫精竭慮地處理政務,事無鉅細,親力親爲。他重視農業生產,積極發展經濟,讓蜀漢的國力不斷增強。同時,他還不斷操練兵馬,時刻準備北伐中原。
在北伐的過程中,諸葛亮面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。路途遙遠,糧草供應困難,敵軍強大,但他毫不退縮,勇往直前。他運用自己的智慧,多次擊敗敵軍,取得了輝煌的戰績。然而,長期的勞累和奔波,讓他的身體漸漸不堪重負。
儘管如此,諸葛亮依然堅守在崗位上,絲毫沒有懈怠。他知道自己肩負着重大的責任,不能有絲毫的鬆懈。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,那就是爲了蜀漢的大業,死而後已。
終於,在一次北伐途中,諸葛亮積勞成疾,病情日益加重。但他仍然強撐着身體,處理軍務,安排後事。他深知自己的時間不多了,於是向劉禪上書,表達了自己對蜀漢的忠誠和擔憂。他在信中說:“臣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,至於成敗利鈍,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。”
不久之後,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,享年五十四歲。他的一生,是爲了蜀漢鞠躬盡力的一生,他的忠誠和奉獻精神,感動了無數人。他的事蹟被後世傳頌不衰,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。
諸葛亮用他的行動詮釋了“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”這個成語的深刻內涵。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,爲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,不懈奮鬥,勇往直前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諸葛亮的名字永遠閃耀着璀璨的光芒,他的故事將永遠被人們銘記和傳頌。
鞠躬盡力,死而後已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