揆情度理
成語拼音
- kuí qíng duó lǐ
揆情度理成語解釋
- 揆估量揣測;度猜想。按照情和理估量,推測。
典故出處
- 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能治五官之事者,不可揆度者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不怪;揆情度理想了去,此中也小小的有些天理人情。★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十三回
成語造句
- 面對這件複雜的事情,我們應當全面瞭解情況,仔細分析,揆情度理,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斷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智慧非凡的老者,名叫李伯。他以善於分析和判斷事情而聞名。
有一次,小鎮上發生了一起離奇的事件。一位富商家的珍貴寶物被盜,現場沒有留下明顯的線索。富商十分焦急,他找到了李伯,希望他能幫忙找出盜賊。
李伯沒有急於下結論,而是開始仔細地詢問事情的經過。他了解到案發當晚,富商家裏有幾個僕人在不同的地方忙碌,還有幾個客人來訪。李伯逐一與這些人交談,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。
在這個過程中,李伯發現其中一個僕人的神情有些不自然,說話也有些支支吾吾。然而,僅憑這一點並不能確定他就是盜賊。李伯開始揆情度理,他思考着僕人的日常表現、與富商的關係以及可能的動機。
通過回憶一些過往的細節,李伯想起這個僕人曾經因爲一次犯錯被富商嚴厲責罰,心中或許一直懷有不滿。結合這些情況,李伯推斷這個僕人有較大的嫌疑。
但是,他並沒有立刻指認僕人,而是繼續深入調查。他在僕人的房間裏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,雖然很細微,但足以讓他更加確信自己的判斷。
最終,李伯將自己的推理和證據呈現給了富商。富商起初還有些難以置信,但在李伯的耐心解釋下,他也不得不承認李伯的分析很有道理。經過進一步的審問,僕人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罪行。
這件事情讓小鎮上的人們對李伯更加敬佩。他憑藉着揆情度理的能力,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,通過仔細分析和合理推斷,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。
正如《三國志·魏志·程昱傳》中所記載:“昱弟敏,字公進,以軀幹魁岸,膂力過人,本郡舉孝廉,除郎中,後爲孫權所執,欲使誘呼曹公,昱度權必不用其言,則俱死無益,乃譎權曰……”其中的“度”就體現了這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推測和判斷的智慧。李伯正是運用了這樣的智慧,才能在複雜的情況中找出真相。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,提醒着人們在面對問題時要善於揆情度理,冷靜思考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揆情度理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