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門揖盜
成語拼音
- kāi mén yī dào
開門揖盜成語解釋
- 揖:拱手作禮。開門請強盜進來。比喻引進壞人,招來禍患。
典故出處
- 《三國志·吳志·吳主傳》:“況今奸宄競逐,豺狼滿道,乃欲哀親戚,顧禮制,是猶開門而揖盜,未可以爲仁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公元221年,吳郡太守許貢因見孫策在江東的勢力日大,便寫信給漢獻帝,請求將孫策調走。不料,信被截獲,許貢被殺。許貢的三個門客,決心爲許貢報仇。他們利用孫策打獵的機會,用箭射傷了他。 從打獵場回來,孫策傷勢加重,臨死之前他把長史張昭和弟弟孫權找來,囑託後事,將印綬授給孫權。 孫策死後,孫權十分傷心,悲痛不止。張昭勸他說:“現今奸邪作亂,互相爭奪,豺狼當道,如果只顧悲哀,而不去考慮大事,這就好像開着門請強盜進來一樣,豈不自招禍患。” 聽了張昭的勸說,孫權止住悲傷。張昭請孫權換上衣服,扶他上馬視察軍隊。東吳有了新主,人心穩定。後來與蜀、魏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。
成語造句
- 因爲他的疏忽大意,輕易地給陌生人開門,結果是開門揖盜,讓小偷進入家中偷走了貴重物品。
成語故事
- 在東漢末年,局勢動盪不安。有一個名爲袁術的人,他擁兵自重,妄圖稱霸天下。
當時,孫策的父親孫堅在征討董卓的戰爭中不幸戰死,年僅十七歲的孫策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任。孫策爲人勇猛且有智謀,他一心想要爲父親報仇併成就一番大業。
袁術見孫策年輕有爲,便想將他招攬到自己麾下。孫策起初爲了藉助袁術的勢力,暫且答應了下來。然而,袁術此人性格多疑且反覆無常,他常常出爾反爾,對孫策許下的承諾也不兌現。
一次,袁術承諾孫策只要他攻下某地,便會給他相應的官職和地盤。孫策帶領部下奮勇作戰,成功攻克了目標。但袁術卻違背諾言,將本該給予孫策的賞賜給了其他人。
孫策對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,但他明白此時還不能與袁術徹底決裂。後來,袁術又讓孫策去平定江東地區。孫策欣然領命,他率領軍隊一路征戰,在江東地區逐漸站穩了腳跟。
隨着孫策勢力的不斷壯大,袁術開始心生嫉妒和恐懼。他害怕孫策會脫離自己的控制,於是想出了一個愚蠢的主意。
袁術竟然寫信給孫策,要求孫策將他父親孫堅留下來的傳國玉璽交給他。孫策深知這傳國玉璽的重要性,它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權力,一旦落入袁術手中,後果不堪設想。
孫策在權衡利弊之後,決定拒絕袁術的無理要求。袁術見孫策竟敢違抗自己的命令,頓時大怒,揚言要對孫策採取軍事行動。
然而,袁術的這個舉動卻如同開門揖盜。孫策本來就對袁術心懷不滿,如今袁術主動挑起事端,正好給了孫策一個脫離他的藉口。孫策當機立斷,與袁術徹底決裂,並帶領自己的軍隊開始獨立發展。
孫策憑藉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,在江東地區不斷擴張勢力,最終建立了東吳政權,成爲了一方霸主。而袁術因爲自己的愚蠢和貪婪,失去了孫策這樣一位得力的部下,最終走向了衰敗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與人交往中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。不能因爲一時的利益或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策,否則就可能像袁術一樣,親手爲自己招來災禍,正所謂“開門揖盜,自招其禍”。同時,我們也要學會識別他人的真實意圖,避免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立足並取得成功。
開門揖盜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