斂手待斃

成語拼音

liǎn shǒu dài bì

斂手待斃成語解釋

斃死。捆起手來等死。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,坐着等失敗。

典故出處

宋·洪邁《容齋續筆·靖康時事》予頃修《靖康實錄》,竊痛一時之禍,以堂堂大邦,中外之兵數十萬,曾不能北向發一矢、獲一胡,端坐都城,束手就斃。”

成語典故

天下哪有斂手待斃的。★清·黃小配《廿載繁華夢》第三十四回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困難時,如果我們只是消極等待,不敢主動出擊,那無異於斂手待斃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,有一個小國家正面臨着巨大的危機。這個國家的君主昏庸無道,沉迷於享樂,對國家的治理毫不關心,導致國家政治腐敗,民不聊生。 周邊的強國看到了這個機會,紛紛對這個小國虎視眈眈,準備發動侵略。而這個小國內部的大臣們卻分爲了兩派,一派主張積極備戰,以抵抗外敵的入侵;另一派則認爲既然國家已經如此衰敗,不如直接投降,免得遭受戰爭的苦難。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,有一位忠誠而有智慧的將軍站了出來。他名叫李義,他深知國家此時的處境十分危險,但他堅決反對不戰而降的想法。他四處奔走,試圖說服君主和大臣們團結起來,共同抵禦外敵。 然而,君主和那些主張投降的大臣們卻對他的建議置之不理,依然我行我素。李義看到國家即將陷入絕境,心中焦急萬分。他不斷地組織士兵進行訓練,準備以微薄的力量對抗強大的敵人。 終於,敵國發動了進攻。李義帶領着他的士兵們奮勇抵抗,但無奈敵我力量懸殊太大。在一場激烈的戰鬥後,李義的軍隊損失慘重,他自己也身負重傷。 此時,那些主張投降的大臣們又開始鼓吹投降的好處,甚至在朝堂上對李義進行詆譭和攻擊。李義看着這一切,心中充滿了悲憤和無奈。他知道,如果繼續這樣下去,國家真的就會如那些人所願,斂手待斃。 但是,李義並沒有放棄。他拖着受傷的身體,再次站出來,慷慨激昂地對衆人說道:“我們的國家雖然弱小,但我們不能就這樣輕易放棄。我們的先輩們曾經爲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而奮鬥,我們難道要成爲歷史的罪人嗎?我們不能斂手待斃,我們必須戰鬥到底!” 他的話打動了一些大臣和士兵,他們紛紛站出來支持李義。在李義的帶領下,他們重新組織起來,利用地形和戰術,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周旋。雖然最終國家還是被敵國佔領,但李義的精神卻激勵了後人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困難和危機時,我們不能輕易放棄,更不能斂手待斃。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挑戰,努力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,即使最終失敗了,我們也能問心無愧,因爲我們曾經努力過,奮鬥過。就如同歷史上許多的英雄豪傑一樣,他們在困境中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,爲後人樹立了榜樣。

斂手待斃-成語圖片

斂手待斃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