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刑不戮
成語拼音
- míng xíng bù lù
明刑不戮成語解釋
- 指刑罰嚴明,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殺。
典故出處
- 《商君書·賞刑》故禁奸止過,莫若重刑;刑重而必得,則民不敢試,故國無刑民。國無刑民,故曰‘明刑不戮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在治理國家時,應當以教育和引導爲主,儘量做到明刑不戮,讓民衆自覺遵守法律,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,政治清明,君主賢明。這位君主深知治理國家不能僅僅依靠嚴苛的刑罰,而是要注重道德的引導和教育的力量。
有一次,國內發生了一起盜竊案。一名小偷潛入了王宮,偷走了一些珍貴的物品。很快,小偷就被捉拿歸案。按照以往的慣例,這樣的罪行是要受到嚴厲懲罰的,甚至可能會被處死。
然而,君主在仔細瞭解了小偷的情況後,發現他是因爲生活所迫才走上了這條犯罪的道路。君主心想,如果只是簡單地懲罰他,而不解決他的根本問題,那麼類似的事情還可能會發生。於是,君主決定採取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。
他召集了大臣們,對他們說:“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刑罰的嚴厲,而要明白明刑不戮的道理。對於這個小偷,我們應該給予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,讓他通過勞動來償還自己的罪行。”大臣們聽了君主的話,雖然有些疑慮,但還是同意了這個方案。
君主安排小偷去做一些公共建設的工作,讓他用自己的勞動來彌補過錯。小偷感激涕零,他決心好好工作,重新做人。在工作的過程中,小偷不僅學會了一門技藝,還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尊嚴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小偷徹底改變了自己,成爲了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。而這個國家的人民也從這件事情中看到了君主的智慧和仁愛。從此,國內的犯罪率大幅下降,人們更加註重道德和品行的培養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真正高明的治理方式不是僅僅依靠刑罰來威懾人們,而是要懂得明刑不戮的真諦。正如《尚書》中所說:“刑期於無刑。”通過教育、引導和合理的處置,讓人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規範,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許多明智的統治者都懂得這個道理,他們以寬容和智慧來治理國家,創造了繁榮昌盛的時代。我們也應該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,在生活中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溫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,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社會環境。
明刑不戮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