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嫗能解

成語拼音

lǎo yù néng jiě

老嫗能解成語解釋

嫗:老年婦女。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,不懂就改,力求做到她們能懂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。

典故出處

宋·惠洪《冷齋夜話》卷一:“白樂天每作詩,問曰解否?嫗曰解,則錄之;不解,則易之。”

成語典故

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。他在《白氏集後記》中說,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,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十首。在唐代詩人中,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。白居易字樂天,青年時代家境貧寒,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。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土,又經過一次考試,當了一名小官。後來官當得大了,可是因得罪了權貴,被貶到江州當司馬,最後,他官至刑部尚書。白居易認爲詩必須便於世人理解和記憶。所以,他總是使自己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,平易通俗,讓人們樂於接受。據說,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。者婦人說理解了,他才定稿抄錄出去;老婦人說不理解,他就進行修改,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纔罷休。一次,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:一天她上街,聽見有人在悽悽慘慘地哭泣,便急忙走上前去。只見一個衣着樸素的婦女抱着兩個孩子;身旁一輛馬車上,有位將軍模佯的人緊鎖着濃眉。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後,家丁便從婦女環裏強行奪走了孩子。那兩個孩子哭喊着媽媽,婦女肝腸寸斷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。隨着一聲鞭響,馬車帶着哭喊媽媽的兩個孩子遠去,那婦女邊追邊喊,最後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裏。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,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。經過詢問才知道,馬車裏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,新近因破敵有功,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,於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,而拋棄了自己的結髮妻子;剛纔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。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,寫成著名的詩篇《母別子》。寫完後,白居易對老保姆說:“這類詩,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,那末寫了也沒有意思。我且讀給你聽聽。”說罷,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。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,竟然全聽懂了,白居易這才定稿。

成語造句

他的文章通俗易懂,就像白居易的詩一樣做到了老嫗能解。

成語故事

在中唐時期,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,名叫白居易。 白居易自幼聰慧,勤奮好學,對詩歌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天賦。他年輕時便投身於詩歌創作之中,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,很快在詩壇嶄露頭角。 然而,白居易深知詩歌不僅僅是爲了文人墨客之間的相互欣賞和玩味,更應該是能夠被廣大民衆所理解和共鳴的。他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夠傳達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,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諦。 爲了實現這個目標,白居易在創作時特別注重語言的通俗易懂。他常常深入民間,傾聽百姓的心聲和故事,將這些真實的生活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詩歌之中。他不追求華麗的詞藻和高深的典故,而是用最平實、最樸素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悟。 有一次,白居易寫了一首新詩,他自己反覆吟誦,覺得已經非常通俗易懂了。但他還是有些不放心,於是便拿着這首詩去請教一位不識字的老婦人。老婦人認真地聽他讀完詩後,竟然完全理解了詩中的意思。白居易十分高興,他意識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,自己的詩歌真正做到了“老嫗能解”。 正是因爲白居易這種對詩歌的獨特追求和創作風格,使得他的詩歌在當時廣爲流傳,深受民衆的喜愛和推崇。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,都對他的詩歌讚不絕口。他的詩歌不僅在唐朝國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甚至還傳播到了周邊的國家和地區。 白居易的詩歌成就不僅僅在於他的藝術才華,更在於他對民衆的關愛和對生活的深刻理解。他用自己的詩歌爲人們描繪了一個豐富多彩、真實可感的世界,讓人們在欣賞詩歌的同時,也能夠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和啓示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白居易的“老嫗能解”成爲了文學創作的一個典範,提醒着後世的文人墨客們要始終保持對人民大衆的關注和尊重,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來表達最真摯的情感和思想。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,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能夠跨越階層和文化的差異,觸動每一個人心靈的。即使時光流轉,白居易的詩歌和他所倡導的“老嫗能解”的創作理念,依然熠熠生輝,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。

老嫗能解-成語圖片

老嫗能解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