納士招賢
成語拼音
- nà shì zhāo xián
納士招賢成語解釋
- 招招收;賢有德有才的人;納接受;士指讀書人。招收賢士,接納書生。指網羅人才。
典故出處
- 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燕昭王即位,卑身厚幣以招賢者。”元·馬致遠《陳摶高臥》第二折早則是澤及黎民,又待要招賢納士禮殷勤,幣帛降玄纁。”
成語典故
- 賢士有如此博學廣文,高才大德,見如今聖人納士招賢,何不進取功名。★明·無名氏《薛苞認母》第四折
成語造句
- 如今的企業想要發展壯大,就應當有開闊的視野和胸懷,積極採取各種舉措,做到如古代明君一般納士招賢,方能匯聚各方英才,共創輝煌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名叫衛國。衛國的國君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人,他渴望將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而繁榮。
爲了實現這個目標,國君決定廣納賢才,他深知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。於是,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張貼告示,表明自己求賢若渴的決心,希望那些有才能、有智慧的人能夠前來效力。
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各個角落,許多有識之士紛紛響應。其中有一位名叫吳起的人,他雖然家境貧寒,但卻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國理念。吳起聽聞衛國國君的納士之舉,毅然決定前往衛國,希望能在這裏施展自己的才華。
當國君見到吳起時,立刻被他的才華和見識所吸引。他毫不猶豫地給予吳起重要的職位,讓他參與國家的治理和軍事事務。吳起也沒有辜負國君的信任,他積極出謀劃策,爲衛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除了吳起,還有許多其他優秀的人才也慕名而來。有的擅長農業,有的精通工藝,有的則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。國君對這些人才都一一給予重視和任用,讓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作用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衛國在這些賢才的努力下變得日益強大。農業豐收,百姓生活富足;軍事力量也不斷增強,周邊的國家對衛國都不敢輕易侵犯。
在這個過程中,衛國國君始終堅持納士招賢的政策,不斷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。他引用古代聖王的事例來激勵自己和大臣們,強調人才對於國家興衰的重要性。
就這樣,衛國在國君的英明領導和衆多賢才的共同努力下,走上了繁榮昌盛的道路。而衛國國君納士招賢的故事也成爲了千古佳話,被人們傳頌不衰。納士招賢這個成語,也因此流傳下來,提醒着後人要重視人才,善於招攬和任用有才能的人,只有這樣,才能推動國家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。
納士招賢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