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口之下

成語拼音

niú kǒu zhī xià

牛口之下成語解釋

借指卑下的地位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夫五羖大夫,荊之鄙人也。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,行而無資,自粥於秦客,被褐食牛。期年,繆公知之,舉之牛口之下,而加之百姓之上,秦國莫敢望焉。”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等又載有甯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。

成語典故

故明君勤於招賢……或舉於牛口之下,而加之於羣僚之上;或拔於桎梏之中,而任以社稷之重。★晉·葛洪《抱朴子·名實》

成語造句

在那動盪的年代,許多無辜的百姓深陷牛口之下,生活苦不堪言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春秋時期,各國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 有一個名叫甯戚的人,心懷壯志,渴望能在這亂世之中一展抱負。他出身貧寒,但卻擁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氣。甯戚聽聞齊國的君主齊桓公廣納賢才,認爲這是一個實現自己理想的絕佳機會。 於是,他決定前往齊國謀求發展。然而,這一路充滿艱辛。他身無分文,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,風餐露宿,歷經千辛萬苦才終於抵達齊國。 到達齊國時,天色已晚。甯戚無處可去,只能在城門外等待。正巧,齊桓公要出城迎接貴賓,車隊浩浩蕩蕩地經過。甯戚看到這個機會,心中深知若錯過此次,不知何時才能再有出頭之日。他毫不猶豫地衝到車隊前,擊打着牛角,高聲唱起歌來。 齊桓公聽到這奇特的歌聲,感到十分詫異,便命人將甯戚帶到面前詢問。甯戚不卑不亢,向齊桓公闡述自己對天下局勢的看法,以及治國理政的見解。齊桓公見他雖然衣衫襤褸,卻目光炯炯,言辭犀利,心中暗自欣賞。 然而,齊桓公身邊的大臣們卻紛紛反對,認爲甯戚出身卑微,來歷不明,不可輕信。但齊桓公力排衆議,說道:“吾觀此人,雖在牛口之下,卻有鴻鵠之志,其纔不可埋沒。” 最終,齊桓公不顧衆人反對,任命甯戚爲官。甯戚也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,他在任上兢兢業業,爲齊國的繁榮和強大出謀劃策,立下了汗馬功勞。 甯戚之所以能在困境中被齊桓公賞識,正是因爲齊桓公有着非凡的識人之明,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縛,敢於在牛口之下發掘人才。而甯戚的成功也告訴我們,只要有真才實學,心懷理想,即便身處逆境,也終有出頭之日。

牛口之下-成語圖片

牛口之下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