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死誰手
成語拼音
- lù sǐ shuí shǒu
鹿死誰手成語解釋
- 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裏。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。
典故出處
- 《晉書·石勒載記下》:“朕若逢高皇,當北面而事之,與韓、彭鞭而爭先耳;脫遇光武,當並驅於中原,未知鹿死誰手。”
成語典故
- 東晉時代,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。有一天,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,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,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:“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?徐光想了一會兒說:“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代的高祖,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朝的始祖,從三王五帝以來,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,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!”石勒聽後笑着說:“人怎麼能不瞭解自己呢?你說的也太過分了。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,一定做他的部下,聽從他的命令,只是和韓信、彭越爭個高低;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,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塊兒打獵,較量較量,未知鹿死誰手?”後來,人們用“鹿死誰手”來比喻雙方爭奪的對象不知道會落在誰手裏,引申指比賽雙方還不知道誰勝誰負。
成語造句
-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,究竟鹿死誰手還難以預料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。這個國家的王位懸空,各方勢力都對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虎視眈眈。
在衆多競爭者中,有兩位最爲突出。一位是戰功赫赫的將軍,他久經沙場,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衆多忠心耿耿的部下。另一位則是出身王室的貴族,他憑藉着高貴的血統和圓滑的政治手段,也拉攏了不少人支持他。
兩人爲了爭奪王位,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。他們在朝堂之上脣槍舌劍,在沙場之中兵戎相見。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國家也陷入了混亂。
有一次,將軍帶領着他的精銳部隊與貴族的勢力在一片荒野上遭遇。雙方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。將軍身先士卒,衝鋒陷陣,他的士兵們也個個奮勇殺敵。而貴族則依靠着他事先佈置好的計謀,不斷給將軍制造麻煩。
戰鬥持續了數日,雙方都損失慘重。但誰也沒有能夠徹底擊敗對方,局勢陷入了僵持。就在這時,一位智者出現了。他來到將軍和貴族面前,說道:“你們如此爭鬥,只會讓國家更加衰敗,百姓更加痛苦。爲何不停下來,共同商議一個和平解決的辦法呢?”
然而,將軍和貴族都不甘心放棄到手的權力,他們繼續爭鬥不休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局面變得越來越複雜。其他一些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,試圖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分得一杯羹。國家彷彿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漩渦,未來變得撲朔迷離。
最終,這場爭鬥的結果究竟會是怎樣,沒有人能夠確切地知道。究竟鹿死誰手,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。但無論誰最終登上王位,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,要重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,讓百姓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。而這段歷史也成爲了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,提醒着人們權力鬥爭的殘酷和複雜,以及和平與穩定的珍貴。
鹿死誰手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