判若兩人

成語拼音

pàn ruò liǎng rén

判若兩人成語解釋

形容某人前後的言行明顯不一致,象兩個人一樣。

典故出處

清·李寶嘉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於這交涉上頭,本是何等通融、何等遷就;何以如今判若兩人?”

成語典故

他與另三人作一獻上之報告,毀左翼惟恐不至,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兩人。(《魯迅書信集·致鄭振鐸》)

成語造句

他經歷了那件事後,行爲舉止和從前大不相同,簡直判若兩人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人物的經歷如同跌宕起伏的傳奇,令人感慨萬千。今天,要講述的便是一個關於“判若兩人”的故事。 在戰國時期,有一位名叫李由的年輕人。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,但其心懷大志,渴望能夠出人頭地,爲家族爭光。 起初,李由勤奮好學,每日雞鳴而起,刻苦攻讀各類典籍,不論是兵法還是治國之道,他都力求精通。他對待鄰里也極爲友善,經常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家,因此在鄉間頗受讚譽。 然而,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李由因機緣巧合得到了一位權貴的賞識,被舉薦入朝爲官。初入官場的他,依舊保持着那份淳樸和善良,爲官清廉,公正執法,一心爲百姓謀福祉。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,官場的爾虞我詐和權力的誘惑逐漸侵蝕了他的內心。他開始與一些奸佞之徒爲伍,爲了追求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財富,不擇手段。他不再傾聽百姓的呼聲,對待曾經的鄰里也變得冷漠無情。 曾經那個勤奮好學、善良正直的李由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貪婪、自私、冷酷的官員。他的判若兩人讓曾經熟悉他的人都感到無比痛心和失望。 後來,國家陷入了戰亂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而李由卻只顧着自己的榮華富貴,對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難置若罔聞。最終,他的罪行被揭露,遭到了應有的懲罰。 回顧李由的一生,令人唏噓不已。他從一個滿懷理想、善良正直的青年,墮落成爲一個遭人唾棄的罪人,前後判若兩人。這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,在人生的道路上,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,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原則,不被外界的誘惑所迷失,方能始終保持本真,不至於走上歧途。 正如古人云: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”李由的故事,便是對這句話的一個沉痛的反例,也讓後人引以爲戒。

判若兩人-成語圖片

判若兩人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