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逆龍鱗
成語拼音
- pī nì lóng lín
批逆龍鱗成語解釋
- 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,有觸之必怒而殺人。常以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下觸犯君主等。
典故出處
- 無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古時忠臣向君主進諫,哪怕冒着批逆龍鱗的風險,也絕不退縮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王朝中,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忠臣。
當時的皇帝沉迷於奢華的生活,大興土木修建宮殿,導致民不聊生,國家財政陷入困境。李賢心懷天下,深知這樣下去國家必將陷入危局。
然而,朝中大臣們大多畏懼皇帝的權威,選擇沉默不語,或是阿諛奉承,只爲保住自己的官位和榮華富貴。但李賢卻無法坐視不管,他決定挺身而出,向皇帝進諫。
在一次朝會上,李賢鼓足勇氣,言辭懇切地向皇帝陳述了當下百姓的困苦,以及過度耗費國力所帶來的種種危機。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流,在一片諂媚之聲中顯得格外突兀。
皇帝聽着李賢的諫言,臉色越來越陰沉。他覺得李賢這是在公然挑戰他的權威,讓他在衆人面前丟了面子。皇帝怒喝道:“你這是何意?難道朕治理國家還需要你來指手畫腳?”
李賢毫無懼色,他深知自己此舉猶如批逆龍鱗,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。但他依然堅定地說道:“陛下,臣一心只爲江山社稷,爲黎民百姓。若陛下因一時之怒而怪罪於臣,臣甘願領罪。但還望陛下能以天下爲重,改弦更張,重振朝綱。”
皇帝盛怒之下,將李賢打入大牢。可李賢的這番忠言,卻在百姓和一些有良知的大臣心中激起了波瀾。
最終,經過一番波折,皇帝冷靜下來,回想起李賢的一片赤誠之心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他親自將李賢從大牢中放出,並決定採納他的建議,改革弊政,輕徭薄賦,讓國家逐漸走上了正軌。
李賢批逆龍鱗的勇氣和忠誠,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激勵着無數仁人志士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,敢於直言進諫,不畏強權。
批逆龍鱗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