披毛索黶

成語拼音

pī máo suǒ yǎn

披毛索黶成語解釋

披撥開;毛毛髮;索尋找;黶黑痣。比喻故意挑剔毛病。

典故出處

晉·葛洪《抱朴子·接疏》成天平地,豈肯稱薪而爨,數粒乃炊,並瑕棄璧,披毛索靨哉!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總是在一些小事上吹毛求疵,彷彿在披毛索黶,讓人難以忍受。

成語故事

在久遠的古代,有一個名叫鄭國的諸侯國。鄭國內有一位名叫子產的大臣,他以智慧和公正著稱。 當時,鄭國的社會秩序並不穩定,百姓之間常常因爲一些瑣碎的事情產生糾紛和矛盾。有一天,一個名叫張三的平民和一個名叫李四的富戶發生了激烈的爭執。 事情的起因是李四家的一隻羊走失了,李四懷疑是張三偷了他家的羊。儘管張三一再否認,李四卻堅信自己的判斷,並且在街坊鄰里間大肆宣揚張三的“罪行”。張三感到十分委屈和憤怒,他決定向子產申訴,希望能還自己一個清白。 子產在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後,並沒有立刻做出判斷。他先是仔細地詢問了張三和李四關於這隻羊的特徵、走失的時間和地點等細節。然後,他派人在周邊進行了調查,卻沒有找到任何關於張三偷羊的直接證據。 然而,李四卻不依不饒,他認爲子產沒有果斷地懲罰張三就是偏袒窮人。子產面對李四的指責,語重心長地說道:“你僅憑毫無根據的猜測就認定張三偷了你的羊,這就如同披毛索黶一般。沒有確鑿的證據,僅僅因爲對方身上有毛髮就去尋找黑痣,這樣的判斷是不公平也是不正確的。” 子產接着向衆人解釋道:“在治理國家和處理民衆事務時,我們必須依據事實和證據,不能隨意冤枉一個好人,也不能放過一個壞人。如果我們都像李四這樣,僅憑主觀臆斷就給別人定罪,那麼社會將會陷入混亂,人與人之間也將失去信任。” 衆人聽了子產的話,紛紛點頭稱是。李四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向張三道了歉。 從此,鄭國的百姓們更加尊重子產,他們明白了在判斷是非時要避免披毛索黶,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。鄭國也在子產的治理下,社會秩序逐漸穩定,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。

披毛索黶-成語圖片

披毛索黶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