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鞭之罰
成語拼音
- pú biān zhī fá
蒲鞭之罰成語解釋
- 比喻對下屬的過錯持寬容的態度。
典故出處
- 《後漢書·劉寬傳》吏人有過,但以蒲鞭罰之,示辱而已,終不加苦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古代官員推行仁政,對於輕微過錯的百姓,往往採取蒲鞭之罰,以警示爲主而非嚴懲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名叫劉寬的官員,他爲人寬厚仁慈,深受百姓的愛戴。
劉寬在地方任職期間,對待百姓總是充滿耐心和關愛。他深知治理一方不能僅僅依靠嚴厲的刑罰,而應以德化民。
有一次,在集市上,一位賣菜的老農不小心弄髒了一位富家公子的衣服。那富家公子平日裏囂張跋扈,當下便不依不饒,對老農大聲呵斥,甚至還揮起拳頭想要打人。這一幕恰好被路過的劉寬看到,他連忙上前制止。劉寬先是安撫了那位驚恐萬分的老農,然後轉身對富家公子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講述了人與人之間應相互尊重、寬容的道理。最終,富家公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,向老農道了歉。
還有一回,劉寬的一位下屬不小心犯了一個小過錯。其他人都認爲劉寬會嚴厲懲罰這位下屬,然而劉寬卻只是溫和地告誡了幾句,並未施加嚴厲的責罰。衆人不解,劉寬說道:“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若能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我應以寬容之心引導他們,而非一味地懲罰。”
劉寬治理地方,對於犯錯的百姓,他大多采用“蒲鞭之罰”。所謂“蒲鞭之罰”,便是用蒲草做的鞭子,即使打在人身上,也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,更多的是一種警示和勸誡。他認爲,懲罰不是目的,讓百姓自覺地遵守法規、改過自新纔是根本。
在劉寬的治理下,當地民風日益淳樸,犯罪率大大降低,百姓們安居樂業,社會秩序井然。相鄰的郡縣紛紛效仿劉寬的治理之法,一時之間,整個地區都呈現出一片祥和繁榮的景象。
劉寬的“蒲鞭之罰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,並非只是因爲手段溫和,更重要的是他那顆愛民如子、寬厚仁慈的心。他深知百姓的疾苦,明白嚴苛的刑罰可能會導致民怨沸騰,而寬容和引導則能激發百姓內心的善良和自覺。
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”劉寬正是以德行和禮儀來引導百姓,從而達到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他的故事傳頌千古,成爲了後世爲官者學習的典範。
蒲鞭之罰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