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目張膽
成語拼音
- míng mù zhāng dǎn
明目張膽成語解釋
- 明目:睜亮眼睛;張膽:放開膽量。原指有膽識,敢做敢爲。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。
典故出處
- 《晉書·王敦傳》:“今日之事,明目張膽,爲六軍之首,寧忠臣而死,不無賴而生矣。”
成語典故
-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,做人正直,時常會勸諫皇上,有話就會直說。他考上進士之後,被任命爲應城縣令,後來升爲監察御史。有一次,他發現中書令(即宰相)褚遂良以很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,正直的韋思遷也不害怕他官位高,勢力大,立刻上書舉發他。因爲證據明確,朝廷不好意思公開庇護大臣,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,降職爲同州刺史。 過了一段時間,褚遂良又被重用,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。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,把他貶到外省,當一名縣官。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,暗中去慰問韋思謙,他仍然不改初衷,慷慨激昂的說:“我是一個正直的人,遇見不合理的事情,當然不肯放過,哪裏有時間考慮個人得失呢?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,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,致力報效國家,怎麼可以庸庸碌碌,只顧着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!”。
成語造句
- 他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,明目張膽地做出這種違法的事情,實在是太過分了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一個國家陷入了混亂與動盪之中。這個國家的朝政被一羣奸臣所把持,他們肆意妄爲,魚肉百姓,搞得民不聊生。
在這羣奸臣之中,有一個名叫趙括的人尤爲突出。他仗着自己在朝中的勢力,完全不顧及百姓的死活和國家的利益。他利用各種手段搜刮錢財,強佔民田,百姓們對他是敢怒不敢言。
一天,趙括看上了城中一位富商的產業,便心生歹意。他明目張膽地帶着一羣手下闖進富商的家中,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富商,強行奪走了他的全部財產。富商欲哭無淚,卻又無可奈何。
這件事引起了城中百姓的極大憤慨,但他們畏懼趙括的權勢,只能在私下裏抱怨。然而,有一位年輕的書生名叫李明,他聽聞此事後,義憤填膺。他決定挺身而出,爲百姓們主持公道。
李明開始收集趙括的種種罪行,將其整理成冊。他不顧自身安危,四處奔走,呼籲其他有良知的官員一起對抗趙括。然而,大多數官員都懾於趙括的淫威,不敢輕易表態。
但李明並沒有放棄,他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。這位老臣被李明的勇氣和正義所打動,決定支持他。他們一起將趙括的罪行上報給了國王。
國王得知此事後,大爲震驚。他立刻下令徹查趙括的所作所爲。在確鑿的證據面前,趙括再也無法抵賴。最終,國王下令將趙括革職查辦,沒收其非法所得,並歸還富商的財產。
百姓們聽聞這個消息後,無不拍手稱快。他們稱讚李明是一個勇敢正義的人,敢於直面奸臣的惡行。而李明也因此聲名遠揚,成爲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惡勢力時,我們不能退縮,要像李明一樣勇敢地站出來,與之抗爭。即使對方明目張膽地作惡,我們也要堅定信念,維護正義和公平,這樣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。正如《論語》中所說:“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”只有堅守正義,才能讓國家和人民走向繁榮昌盛。
明目張膽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