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猴而冠
成語拼音
- mù hóu ér guàn
沐猴而冠成語解釋
- 沐猴:獼猴;冠:戴帽子。猴子穿衣戴帽,究竟不是真人。比喻虛有其表,形同傀儡。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”
成語典故
- 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。他們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,沒有統一的指揮,於是約定: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,推翻秦朝的暴政,誰就做關中王。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,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,劉邦雖然出身卑微,但善於用人,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高強的人。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,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。但是,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,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,一向獨斷專行。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,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,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,受到的阻力較小,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,俘虜了秦王子嬰,滅了秦朝。但是,劉邦心裏清楚,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,他便以退爲進,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,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。 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,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,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。所以他對劉邦極爲不滿,就以胡作非爲來發泄心中的怨憤。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衝撞殺戮,又放火燒了秦宮,大火燒了幾個月,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。即便這樣,他還覺得不夠解氣,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,然後準備率領衆人回到江東。 當時,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:“咸陽處在關中要地,土地肥沃,物產富饒,而且地勢險要,您不如就在這裏建都,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。”項羽本也有些心動,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,哪裏還像個都城的樣子?就更加懷念故鄉,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。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:“人要是富貴了,就應該回到故鄉去,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。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,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錦繡衣服在黑夜裏行走,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,有什麼用呢?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。”那人聽了這話,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,就私下對別人說:“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,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,我以前還不相信,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,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!” 不料,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裏,他非常生氣,立即把那人抓來,投入鼎鑊裏活活烹死了。
成語造句
- 他雖然表面上西裝革履、人模人樣,可實際上其行爲卻盡顯低俗,簡直就是沐猴而冠。
成語故事
- 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各路義軍紛紛崛起。其中有一支由項羽率領的楚軍,勢力強大,戰功赫赫。
項羽身材高大,勇猛無比,但他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。在推翻秦朝之後,項羽開始分封諸侯。然而,他在很多決策上卻顯得目光短淺,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。
當時有人勸項羽說:“關中地區地勢險要,土地肥沃,是成就霸業的好地方,應該在此建都。”但項羽卻一心想着回到家鄉,他說:“富貴不歸故鄉,如衣繡夜行,誰知之者!”於是他放棄了關中,執意回到東方。
在處理一些政務和與其他諸侯的關係上,項羽常常表現得簡單粗暴。他雖然擁有強大的武力,但在治理國家和領導衆人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。他不懂得如何安撫民心,也不善於團結各方勢力。
後來,有人看到項羽的這些行爲,私下裏議論道:“項羽就如同那沐猴而冠,雖然外表看起來威風凜凜,像是個王者,但實際上內在空虛,缺乏真正的王者智慧和才能。”
這個評價傳到了項羽的耳中,他頓時大怒,立刻下令追查是誰說的這話。最終,他找到了說這話的人,並將其處死。然而,這並不能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項羽在政治和軍事上的一系列失誤逐漸顯現出來。他與劉邦之間的爭鬥也越發激烈,最終在楚漢相爭中逐漸處於劣勢。儘管他在戰場上依然勇猛,但他的統治卻越來越不得人心。
最終,項羽在垓下之戰中遭遇慘敗,四面楚歌,無奈之下只得自刎而亡。他的一生,雖然有着輝煌的戰功,但卻因爲自身性格和決策上的缺陷,最終未能成就真正的霸業。正如“沐猴而冠”這個成語所形容的那樣,空有其表,而無其實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項羽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人引以爲戒的範例,提醒着人們要有真正的智慧和才能,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立於不敗之地。
沐猴而冠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