滅虢取虞

成語拼音

miè guó qǔ yú

滅虢取虞成語解釋

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住乙國,等滅掉甲國後再滅乙國。

典故出處

虢、虞:周朝國名。魯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晉獻公假道虞國,出師伐虢國。滅虢後,又回師滅掉虞。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魯僖公五年(公元前655年)晉獻公根據大臣荀息的計謀,用玉石和寶馬賄賂虞國國君,達到借道虞國出兵攻打虢國的目的。虞王不聽大臣宮之奇的忠告,讓晉國借道。晉滅虢三年後,又回師滅掉虞國。

成語造句

敵人總是心懷叵測,表面上與我們交好,實則妄圖滅虢取虞,我們必須要保持警惕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,局勢變幻莫測。 虢國和虞國是兩個相鄰的小國,它們之間關係密切。虢國的國君貪婪而好戰,時常對周邊的小國進行侵擾。而虞國的國君雖然較爲弱小,但也有着自己的驕傲和堅持。 當時,強大的晉國對虢國和虞國虎視眈眈。晉國國君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,便將目光瞄準了這兩個小國。他深知虢國和虞國相互依存,如果直接攻打虢國,虞國必然會出兵相助;反之,如果攻打虞國,虢國也不會坐視不管。 晉國的大臣們經過深思熟慮,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謀。他們派遣使者帶着貴重的禮物前往虞國,使者對虞國國君說道:“我們晉國只想攻打虢國,與虞國並無恩怨。只要虞國能借道給我們,讓我們的軍隊通過虞國去攻打虢國,事成之後,我們會奉上豐厚的禮物。”虞國國君被晉國使者帶來的禮物所迷惑,又覺得虢國時常欺負其他小國,便不顧大臣們的反對,答應了晉國的請求。 就這樣,晉國的軍隊順利地通過了虞國,對虢國發起了猛烈的攻擊。虢國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,被晉國打得節節敗退,最終虢國被晉國所滅。 晉國在滅了虢國之後,班師回朝的途中,在虞國境內駐紮休息。虞國國君還沉浸在得到晉國禮物的喜悅中,絲毫沒有察覺到危險的臨近。就在一個夜晚,晉國軍隊突然對虞國發起了襲擊。虞國毫無抵抗之力,很快就被晉國所吞併。 晉國通過這種先滅虢國再取虞國的策略,成功地擴大了自己的領土。而虞國國君因爲自己的貪婪和短視,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。 “滅虢取虞”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,它常用來比喻在謀取利益時,要目光長遠,不能只顧眼前的蠅頭小利,否則可能會因小失大,陷入困境。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,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利益誘惑時,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,切不可被眼前的利益矇蔽了雙眼,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,給自己和國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。歷史的長河中,無數的事例都印證了這個道理,我們應當從中汲取教訓,以史爲鑑,避免重蹈覆轍。

滅虢取虞-成語圖片

滅虢取虞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