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幹弱枝
成語拼音
- qiáng gān ruò zhī
強幹弱枝成語解釋
- 加強樹幹,削弱枝葉。比喻削減地方勢力,加強中央權力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》而漢郡八九十,形錯諸侯間,犬牙相臨,秉其厄塞地利,強本幹弱枝葉之勢,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。”
成語典故
- 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,且不登叛人之黨,幫復援旌擐甲,席捲起徵,金鼓響振,布衆奔沮。★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四回
成語造句
- 北宋時期爲了加強中央集權,採取了一系列措施,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中國,政治格局的演變如同風雲變幻,其中強幹弱枝這一策略的運用,更是影響深遠。
讓我們把目光回溯到北宋時期。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後,深知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、武將擁兵自重的弊端。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,加強中央集權,趙匡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,其中就蘊含着強幹弱枝的思想。
他先是通過“杯酒釋兵權”,巧妙地解除了開國功臣們的兵權,消除了潛在的軍事威脅。接着,在軍事制度上進行了重大改革。他實行更戍法,讓軍隊定期輪換駐地,使得將領和士兵難以形成緊密的關係,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坐大。在兵力部署上,他將精銳的禁軍集中在京城及附近地區,而地方上的廂軍則相對較弱。這樣一來,中央的軍事力量強大,足以壓制地方,實現了“強幹”;地方軍事力量相對薄弱,難以與中央抗衡,達到了“弱枝”的效果。
在財政方面,北宋設立了轉運使,負責將地方的財政收入大部分運往中央。地方上財政匱乏,難以有足夠的資金來發展軍事和其他可能威脅中央的力量。
這種強幹弱枝的策略,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起到了穩定政權、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。但從長遠來看,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。由於地方軍事和財政力量的削弱,在面對外敵入侵時,地方往往難以有效地組織抵抗,導致邊疆防禦薄弱。
然而,強幹弱枝並非北宋所獨有。早在西漢時期,漢武帝就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。他通過推恩令,削弱了諸侯的勢力,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。同時,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、均輸平準等政策,將重要的經濟資源掌握在中央手中。
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,強幹弱枝的策略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表現和影響。但它始終反映了統治者對於政權穩定和中央權威的重視,以及在政治權力分配上的權衡與抉擇。
如今,我們回顧這段歷史,應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,思考如何在保持中央權威的同時,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力,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。
強幹弱枝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