蹺足而待
成語拼音
- qiāo zú ér dài
蹺足而待成語解釋
- 踮起腳跟等待。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。
典故出處
- 語出《漢書·高帝紀》大臣內畔,諸將外反,亡可躥足待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,成功只是時間問題,可謂蹺足而待。
成語故事
- 在那風雲變幻的戰國時期,各國之間紛爭不斷,都渴望在這亂世之中稱霸一方。
當時,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,國力日益強盛,逐漸展現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。而在東方,齊國也是一個實力不容小覷的大國。
秦國有一位名叫張儀的謀士,他能言善辯,智謀過人。秦王對他十分器重,常常與他商議軍國大事。
有一次,張儀向秦王進言:“如今我國兵強馬壯,糧草充足,而齊國雖強,但內部矛盾重重。只要大王下令出兵,攻打齊國,必能一舉獲勝。到那時,其他諸侯國必然聞風喪膽,紛紛歸順,天下可定,一統大業指日可待,我們只需蹺足而待。”
秦王聽了張儀的分析,心中猶豫不決。他深知戰爭的殘酷,一旦出兵,勝負難料,且會勞民傷財。但張儀的一番話又讓他心動不已。
於是,秦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。有的大臣贊同張儀的主張,認爲這是秦國稱霸天下的絕佳時機;而有的大臣則表示反對,認爲此時出兵過於冒險,應當繼續積蓄力量,等待更好的時機。
在激烈的爭論中,一位老臣站了出來,他說道:“大王,戰爭絕非兒戲。齊國雖有內部矛盾,但實力猶在。況且,其他諸侯國也不會坐視秦國強大而不顧。若貿然出兵,一旦失利,後果不堪設想。不如先發展國內經濟,加強軍事訓練,鞏固邊防。待時機成熟,再行出兵,方可確保萬無一失。此時若想一蹴而就,蹺足而待勝利,恐怕只是空想。”
秦王聽了老臣的話,陷入了沉思。最終,他決定採納老臣的建議,暫時放棄攻打齊國的計劃,繼續致力於國內的發展。
數年之後,秦國國力更加強盛,軍隊訓練有素。而此時的齊國,由於內部矛盾的激化,國力逐漸衰退。秦王見時機已到,果斷下令出兵,一舉攻克齊國。其他諸侯國見狀,紛紛歸降。秦國終於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大業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重大決策時,不能盲目樂觀,急於求成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,等待時機成熟,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。切不可幻想蹺足而待,成功就會自動降臨。
蹺足而待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