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面相覷
成語拼音
- miàn miàn xiāng qù
面面相覷成語解釋
- 覷:看。你看我,我看你,不知道如何是好。形容人們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着,都不說話。
典故出處
- 明·張岱《海志》:“舟起如簸,人皆瞑眩,蒙被僵臥,懊喪此來,面面相覷而已。”
成語典故
- 三國時期,曹操率兵攻打徐州,呂布趁機攻佔曹操的兗州和濮陽,曹操揮師保家,與呂布在濮陽城外大戰,曹操聽取于禁建議,攻佔呂布的西寨,呂布率援軍趕到,曹軍人困馬乏,面面相覷,幸虧典韋英勇奮戰,夏侯率軍解圍。
成語造句
- 大家對這個突發情況都毫無頭緒,一時之間只能面面相覷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兩個國家——陳國和蔡國。陳國的國君陳莊公和蔡國的國君蔡桓侯,兩人之間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利益衝突。
有一年,陳國和蔡國因爲邊界領土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。雙方都不甘示弱,劍拔弩張,大有一觸即發之勢。陳莊公決定派遣一支精銳的軍隊前往邊境,試圖以武力解決爭端。蔡桓侯得知後,也迅速集結了本國的軍隊,嚴陣以待。
在邊境上,陳軍和蔡軍相遇了。雙方士兵們個個神情緊張,手持兵器,互相對峙着。陳軍將領和蔡軍將領在陣前碰面,一時間,兩人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,只能面面相覷。他們心裏都清楚,一旦開戰,必將帶來巨大的傷亡和損失,可誰也不願意先退讓一步。
就在這時,一位智慧的老者出現在陣前。他對雙方將領說道:“兩國交兵,受苦的是百姓。你們爲了一時的意氣之爭,卻要讓無數人失去生命,這值得嗎?《左傳》有云:‘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’戰爭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,爲何不嘗試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呢?”
陳軍將領和蔡軍將領聽了老者的話,陷入了沉思。他們回想起歷史上那些因爲戰爭而帶來的災難和痛苦,心中漸漸有了動搖。最終,在老者的勸說下,雙方決定暫時放下武器,進行和平談判。
經過艱苦的談判,陳國和蔡國終於達成了協議,和平解決了邊界爭端。兩國的百姓也因此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。
從那以後,陳國和蔡國的關係得到了緩和,人們也更加明白了和平的珍貴。而“面面相覷”這個成語,也流傳了下來,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困難或不知所措的情況時,互相看着,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。它提醒着人們,在遇到問題時,不要盲目衝動,而應該冷靜思考,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。
面面相覷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