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義道德

成語拼音

rén yì dào dé

仁義道德成語解釋

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範。

典故出處

唐·韓愈《原道》後之人,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,孰從而聽之。”

成語典故

你說凡是一口仁義道德的人,都是些僞君子,真是一點也不錯。★郭沫若《屈原》第二幕

成語造句

他表面上滿口的仁義道德,背地裏卻幹着見不得人的勾當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,有一個名爲“清平”的國度。這個國家土地肥沃,百姓們大多以農耕爲生,過着平靜而祥和的日子。 清平國的國君名爲趙雍,他初登王位時,心懷壯志,一心想要讓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然而,隨着時間的推移,趙雍逐漸被權力和慾望矇蔽了雙眼。 爲了擴張領土,趙雍不斷髮動戰爭,強徵百姓入伍,導致農田荒蕪,百姓生活困苦。而朝中的一些大臣,爲了迎合趙雍的野心,紛紛阿諛奉承,出謀劃策,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。 就在這時,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站了出來。他本是一個出身貧寒的書生,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,一步步走到了朝堂之上。李賢深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,於是冒死進諫。 趙雍聽了李賢的諫言,大爲惱怒,認爲李賢是在故意擾亂軍心,動搖國本。但李賢毫不畏懼,他言辭懇切地說道:“陛下,如今我們雖在征戰中取得了一些勝利,但這是以犧牲百姓的幸福爲代價的。真正的治國之道,並非依靠武力征服,而是要以仁義道德爲本,讓百姓心悅誠服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” 李賢引經據典,講述了古代聖王如何以仁政治國,如何關愛百姓,從而贏得了天下人的擁護。他還提到,那些只追求武力和擴張的君主,最終往往落得衆叛親離的下場。 趙雍聽後,陷入了沉思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爲,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最終,趙雍決定停止戰爭,推行仁政。他減免賦稅,鼓勵農耕,還親自下到民間,瞭解百姓的疾苦。 在趙雍的努力下,清平國逐漸恢復了生機。百姓們對趙雍感恩戴德,國家也變得越來越強大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仁義道德才是治國安邦的根本,只有心懷仁義,關愛百姓,才能贏得人心,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。

仁義道德-成語圖片

仁義道德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