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義君子

成語拼音

rén yì jūn zǐ

仁義君子成語解釋

原指好心腸的正派人,後泛指能熱心幫助別人的人。

典故出處

《晉書·刑法志》戮過其罪,死不可生,縱虐於此,歲以巨計,此乃仁義君子所不忍聞,而況行之於政乎?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平日裏樂善好施,總是幫助那些身處困境之人,大家都稱讚他是仁義君子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許多令人敬仰的人物,他們以自己的品德和行爲詮釋着何爲仁義。 在戰國時期,有一位名叫信陵君的貴族。他出生於魏國的宗室,地位尊崇。然而,信陵君並未因自己的出身而驕縱跋扈,反而以仁義之心對待他人。 當時,魏國與趙國相鄰,兩國時常有往來。有一次,趙國都城邯鄲被秦國大軍圍困,趙國危在旦夕。趙國向魏國求救,魏王雖派出了軍隊,但因懼怕秦國的強大,命令魏軍在邊境停留,不敢前進。 信陵君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,他心急如焚,多次勸說魏王出兵救趙,但魏王始終不爲所動。眼見趙國即將淪陷,信陵君不願坐視不管。他決定憑藉自己的力量拯救趙國。 信陵君門下有衆多食客,其中一位名叫侯嬴的智者爲他出謀劃策。侯嬴告訴信陵君,可通過魏王寵妃如姬盜取調兵的虎符,以此來調動魏軍。信陵君曾有恩於如姬,如姬爲報恩情,冒險盜得虎符。 信陵君持虎符趕赴邊境,成功調動了魏軍。在他的指揮下,魏軍與趙軍裏應外合,擊退了秦軍,解了邯鄲之圍。 信陵君此舉,並非爲了個人的名利,而是出於對趙國百姓的同情和對正義的堅守。他深知戰爭的殘酷,不願看到無辜百姓遭受戰火的蹂躪。在這場戰爭中,他不惜冒着得罪魏王的風險,也要踐行自己的仁義之道。 信陵君的仁義之舉,傳遍了各國。他的名聲遠揚,人們皆稱讚他爲仁義君子。他的故事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激勵着無數人以仁義之心對待他人,以正義之舉維護和平。 信陵君的行爲告訴我們,仁義並非只是一句空話,而是需要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,用實際行動去關愛他人、拯救危難。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成爲受人敬仰的仁義君子。

仁義君子-成語圖片

仁義君子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