賓至如歸

成語拼音

bīn zhì rú guī

賓至如歸成語解釋

賓:客人;至:到;歸:回到家中。客人到這裏就象回到自己家裏一樣。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。

典故出處
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賓至如歸,無寧災患,不畏寇盜,而亦不患燥溼。”

成語典故

子產,即公孫僑,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,曾當過多年國相,執掌鄭國政權。  公元前542年,子產奉鄭簡公之命出訪晉國,帶去許多禮物。當時,正遇上魯襄公逝世,晉平公藉口爲魯國國喪致哀,沒有迎接鄭國使者。子產就命令隨行的人員,把晉國賓館的圍牆拆掉,然後趕進車馬,安放物品。  晉平公得知這一消息,吃了一驚,派大夫士文伯到賓館責問子產。士文伯說:“我國是諸侯的盟主,來朝聘的諸侯官員很多爲了防止盜賊,保障來賓安全,特意修建了這所賓館,築起厚厚的圍牆。現在你們把圍牆拆了,其他諸侯來賓的安全怎麼辦呢?我國國君想知道你們拆圍牆的意圖是什麼。”  子產回答說:“我們鄭國是小國,需要向大國進獻貢品。這一次我們帶了從本國蒐羅來的財產前來朝會,偏偏遇上你們的國君沒有空,既見不到,也不知道進見日期。我聽說過去晉文公做盟主的時候,自已住的宮室是低小的,接待諸侯的賓館卻造得又高又大。賓客到達的時候,樣樣事情有人照應,能很快獻上禮品。他和賓客休慼與共,你不懂的,他給予教導,你有困難,他給予幫助。賓客來到這裏就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。可是,現在晉國銅鞋山的宮室有好幾裏地面,而讓諸侯賓客住的卻是奴隸住的屋子。門口進不去車子,接見又沒有確切的日期。我們不能翻牆進去,如果不拆掉圍牆,讓這些禮物日曬夜露,就是我們的罪過了。如果讓我們交了禮物,我們願意修好圍牆再回去。”  士文伯把情況報告了晉平公,平公感到慚愧,馬上接見子產,隆重宴請,紿了豐厚的回贈,並下令重新建造賓館。

成語造句

這裏的服務非常周到,能讓每一位客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。

成語故事

在春秋時期,有一個諸侯國叫鄭國。鄭國的國君鄭文公非常重視與各國的外交關係。 有一次,晉國的大夫狐偃陪同晉文公重耳來到鄭國訪問。鄭文公得知後,立刻下令以最高規格來接待他們。他安排了豐盛的宴席,準備了華麗的住所,還派遣了許多侍從和宮女來服侍晉文公和狐偃。 在鄭國期間,晉文公和狐偃感受到了鄭文公的熱情和誠意。他們在這裏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,就像在自己的國家一樣自在舒適。鄭文公不僅親自陪同他們參觀鄭國的宮殿和城池,還向他們介紹了鄭國的歷史和文化。 晉文公對鄭文公的接待非常滿意,他對狐偃說:“鄭文公對我們真是賓至如歸啊,讓我們在這裏感受到了家的溫暖。”狐偃也點頭表示贊同,他說:“鄭文公的好客和熱情讓我們對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” 在離開鄭國的時候,晉文公特意對鄭文公表示了感謝,並表示以後會加強與鄭國的友好關係。鄭文公也非常高興,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。 從那以後,“賓至如歸”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,用來形容主人對客人非常熱情、周到,讓客人感覺到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舒適自在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這個成語一直被人們所引用,成爲了中華民族好客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。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,人們都希望能夠以賓至如歸的態度來對待客人,展現出自己的熱情和友好。正如《禮記·曲禮上》中所說:“凡與客入者,每門讓於客。”表達了對客人的尊重和禮讓。而在現代社會,我們也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好客的傳統,用真誠和熱情來對待每一位客人,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友好和善意,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。

賓至如歸-成語圖片

賓至如歸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