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而不犯
成語拼音
- róu ér bù fàn
柔而不犯成語解釋
- 犯侵犯。指性情柔和,但不容侵犯。
典故出處
- 《後漢書·胡廣傳》柔而不犯,文而有禮,忠貞之性,憂公如家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他對待他人的態度總是恰到好處,既能堅持自己的原則,又能讓人感到舒適,可謂柔而不犯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,有一位名叫李義的將軍。李義出身貧寒,但憑藉着自身的勇猛和智慧,在戰場上屢立戰功,逐漸嶄露頭角,最終成爲了國家的重要將領。
當時,這個諸侯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。國內,政治腐敗,民不聊生;國外,強敵環伺,虎視眈眈。李義深知國家的困境,決心爲改變這一局面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在一次與鄰國的邊界衝突中,李義率領軍隊出征。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,李義並沒有選擇貿然出擊,而是仔細觀察敵軍的佈陣和行動規律。他深知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武力的強弱,更在於策略的運用。
當敵軍以爲李義的軍隊怯懦不敢迎戰,開始變得驕傲輕敵時,李義卻在暗中部署。他派出一小部分軍隊佯裝敗退,誘敵深入。敵軍果然中計,全力追擊。而此時,李義早已在敵軍的必經之路上設下了埋伏。當敵軍陷入埋伏圈後,李義一聲令下,伏兵四起,打得敵軍措手不及,丟盔棄甲。
然而,李義並沒有對敵軍趕盡殺絕。他下令收兵,讓敵軍得以撤回本國。他的部下對此十分不解,紛紛詢問爲何不乘勝追擊,一舉消滅敵軍。李義說道:“戰爭的目的並非是殺戮和毀滅,而是爲了和平與安寧。我們已經取得了勝利,給敵軍一個教訓即可。若趕盡殺絕,必然會激起敵軍更強烈的反抗,引發更多的戰爭和災難。”
李義的這種做法,正是“柔而不犯”的體現。他在戰場上勇猛無畏,卻又能以柔克剛,不濫用武力。在對待敵軍時,他堅守原則,展現出強大的實力,同時又保持着寬容和剋制,不主動挑起事端,避免了更多的衝突和傷亡。
在李義的帶領下,他的軍隊多次抵禦了外敵的入侵,爲國家贏得了和平與穩定。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諸侯國,人們對他既尊敬又欽佩。而他“柔而不犯”的作戰風格和處世之道,也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,爲後人所敬仰和效仿。
在歷史的長河中,如同李義這樣懂得“柔而不犯”的智者並不少見。他們以智慧和胸懷,在複雜的局勢中,既能堅守自己的立場,又能避免過度的衝突和矛盾,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柔而不犯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