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主出奴
成語拼音
- rù zhǔ chū nú
入主出奴成語解釋
- 原意是崇信了一種學說,必然排斥另一種學說;把前者奉爲主人,把後者當作奴僕◇比喻學術思想上的宗派主義。
典故出處
- 唐·韓愈《原道》入於彼,必出於此;入者主之,出者奴之;入者附之,出者污之。”
成語典故
- 往往持以樹門戶,入主出奴,視他文人未嘗顯然標三先生爲宗主者。★清·平步清《霞外捃屑》卷七
成語造句
- 學術研究應當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,不能有入主出奴的偏見,否則難以得出真實且有價值的結論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,有兩個相鄰的國家,分別叫做衛和鄭。衛國的國君是一個心胸狹隘、獨斷專行之人,而鄭國的國君則睿智開明、善於納諫。
衛國國君身邊有一羣阿諛奉承的臣子,他們爲了迎合國君的心意,常常排斥不同的意見和人才。只要是國君喜歡的,他們就極力吹捧;國君不喜歡的,他們就百般詆譭。
在衛國的朝堂上,經常會有各種爭論。有一位名叫李賢的大臣,他爲人正直,敢於直言進諫,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發展的良策。然而,國君卻對他的建議置若罔聞,那些諂媚的臣子更是趁機攻擊李賢,說他的想法不切實際,是在擾亂朝綱。
相反,鄭國的國君非常重視人才,無論出身貴賤,只要有真才實學,都能得到重用。有一個平民出身的謀士叫張智,他憑藉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對國家的忠誠,爲鄭國出謀劃策,使得鄭國日益強大。
衛國國君聽聞鄭國的繁榮昌盛,心中嫉妒不已,於是決定出兵攻打鄭國。衛國的軍隊在出徵前,李賢再次進諫,指出此時出兵並非明智之舉,因爲國內民生凋敝,軍隊也未做好充分準備。但國君卻認爲李賢是在長他人志氣,滅自己威風,不僅不聽,還將他打入大牢。
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,衛國軍隊大敗而歸,國內更是陷入了混亂。百姓怨聲載道,紛紛指責國君的錯誤決策。而那些曾經吹捧國君的臣子們,此時爲了自保,紛紛推卸責任。
在這個故事中,衛國國君和他的臣子們“入主出奴”,只憑自己的喜好來判斷是非,排斥真正有才能和正確意見的人,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敗。而鄭國國君能夠廣納賢才,不以個人喜好來決定取捨,使得鄭國走向繁榮富強。這也警示後人,在面對各種意見和人才時,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,切不可“入主出奴”,否則必將自食惡果。
入主出奴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