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推六問
成語拼音
- sān tuī liù wèn
三推六問成語解釋
- 推推究;問審問。舊時指反覆審訓。
典故出處
- 元·孫仲章《勘頭巾》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,三推六問,吊拷繃扒,打的小人受不過,只得屈招了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經過一番波折,他才終於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,此前可是遭受了各種三推六問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有一位名叫李正的縣令。李正爲官之初,滿懷正義與抱負,一心想要爲百姓謀福祉,將這一方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條。
這一年,小鎮上發生了一起離奇的盜竊案。一家富戶報案稱家中貴重財物一夜之間不翼而飛。李縣令接案後,立刻着手調查。
他先是仔細勘查了現場,發現門窗並無被破壞的跡象,這讓案件愈發顯得撲朔迷離。李縣令深知責任重大,不敢有絲毫懈怠。
他先是詢問了富戶家中的所有僕人,對他們的行蹤和日常行爲進行了詳細的瞭解。但僕人們所言都似乎並無破綻,案件陷入了僵局。
然而,李縣令並未放棄,他開始在小鎮上四處走訪,向鄰里打聽富戶一家的爲人和近期的異常情況。經過一番周折,終於得到了一些模棱兩可的線索。
有人曾看到在案發前幾日,有一個行蹤詭異的陌生人在富戶家附近徘徊。李縣令立刻下令尋找這個陌生人。經過多日的追查,終於將此人抓獲。
可這陌生人卻矢口否認自己與盜竊案有關。李縣令深知,要讓真相大白,必須要進行深入的審訊。於是,他對這個嫌疑人展開了“三推六問”。
所謂“三推六問”,便是多次推究,反覆審問。李縣令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,從各個角度詢問嫌疑人,觀察他的神情和回答,試圖找出破綻。
在嚴厲的審訊和細緻的推理下,嫌疑人的心理防線終於崩潰,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。原來,他是一個慣偷,聽聞富戶家中富有,便精心策劃了這起盜竊案。
李縣令憑藉着自己的堅持和智慧,成功破獲了這起案件,爲富戶追回了財物,也讓小鎮恢復了往日的安寧。百姓們對李縣令的公正和能幹讚不絕口,他的名聲也在周邊地區傳頌開來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面對困難和複雜的情況時,只要堅持不懈,刨根問底,就一定能夠找到真相,解決問題。
三推六問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