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權辱國

成語拼音

sàng quán rǔ guó

喪權辱國成語解釋

喪喪失;辱使受到恥辱。喪失主權,使國家蒙受恥辱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清政府腐敗無能,與英法等列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不平行條約。

成語造句

在那段黑暗的歷史時期,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,致使國家陷入了喪權辱國的悲慘境地。

成語故事

在清朝末年,國家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。西方列強憑藉着堅船利炮,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。 當時的清政府,內部腐敗,政治黑暗,官員們大多隻知貪圖享樂,對國家的命運漠不關心。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壓迫,清政府的應對之策顯得軟弱無力。 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中,清政府的表現堪稱喪權辱國。例如,在《南京條約》的簽訂中,英國以武力相威脅,迫使清政府割讓香港島,賠償鉅額賠款,並開放通商口岸。這一不平等條約的簽訂,使得中國的主權遭到嚴重侵犯,國家利益受到極大損害。 而《馬關條約》的簽訂更是讓中國陷入了更深的困境。甲午戰爭中,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,日本趁機逼迫清政府簽訂這一屈辱的條約。中國不僅要賠償日本鉅額白銀,還得割讓遼東半島、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、澎湖列島給日本。這一系列的割地賠款,使得中國的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遭受了極大的踐踏。 清政府的這種喪權辱國的行爲,並非偶然。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,導致中國在科技、軍事等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。而統治階層的腐朽和無能,更是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,只能在列強的威逼下,一次次地妥協退讓。 然而,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甘心屈服的民族。在國家面臨喪權辱國的困境時,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,爲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,不惜拋頭顱、灑熱血。他們前赴後繼,積極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。 從林則徐虎門銷煙,到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;從洋務派的“師夷長技以制夷”,到維新派的變法圖強,再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,這些都是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、爭取民族獨立的英勇鬥爭。 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,中國依然在列強的壓迫下艱難前行,但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不屈不撓的抗爭,爲後來中國的崛起和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歷史告訴我們,一個國家若要避免喪權辱國的命運,必須強大自身,團結一心,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昂首挺胸,捍衛國家的尊嚴和主權。

喪權辱國-成語圖片

喪權辱國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