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難解紛
成語拼音
- pái nàn jiě fēn
排難解紛成語解釋
- 原指爲人排除危難,解決糾紛。今指調停雙方爭執。
典故出處
- 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所貴於天下之士者,爲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。即有所取者,是商賈之人也,仲連不忍爲也。”
成語典故
- 公元前258年,秦國派兵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,趙王向魏王求救。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鄲勸趙國尊秦昭王爲帝。齊國的魯仲連聽說此事就去見辛垣衍,講秦稱帝的諸多壞處。魏公子無忌奪權出兵解圍,平原君酬謝魯仲連爲趙國排難解紛。
成語造句
- 他總是熱衷於幫助他人排難解紛,在社區裏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愛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繁華的城鎮,這裏的人們安居樂業,但偶爾也會有一些糾紛和矛盾產生。
有一位名叫張華的人,他以公正和智慧聞名於整個城鎮。一天,鎮上來了兩個商人,他們因爲一筆生意產生了激烈的爭執。雙方各執一詞,互不相讓,眼看着矛盾就要激化升級。
張華得知此事後,主動站出來,表示願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他先耐心地傾聽了雙方的陳述,然後仔細地分析了事情的來龍去脈。他發現,其實雙方都有自己的道理,但也都存在一些誤解。
於是,張華開始從中調解,他憑藉着自己對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溝通技巧,向他們詳細解釋了彼此的立場和難處。他引經據典,講述了許多歷史上那些通過和平解決爭端而獲得雙贏的例子,讓他們明白爭執並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相互理解和妥協才能找到出路。
在張華的努力下,兩個商人逐漸冷靜下來,開始認真思考他的話。最終,他們放下了成見,找到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。一場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的糾紛就這樣被張華成功化解。
張華這種排難解紛的行爲得到了人們的高度讚揚和尊重,大家都把他視爲解決問題的楷模。此後,每當鎮上有糾紛出現,人們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張華,請他來幫忙調解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張華的名聲越來越響亮,甚至周邊的城鎮也知道了他的事蹟。其他地方的人遇到難以解決的糾紛時,也會不遠千里來請張華幫忙。張華始終秉持着公正公平的原則,不辭辛勞地爲人們排憂解難。
他的行爲不僅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,也讓人們更加懂得了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。張華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排難解紛這個成語的真正意義,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,一直流傳了下來。在他的影響下,那個城鎮變得更加團結和睦,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。
排難解紛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