披裘負薪

成語拼音

pī qiú fù xīn

披裘負薪成語解釋

裘:皮毛衣服。穿着裘褐,揹着柴薪。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。

典故出處

東漢·王充《論衡·書虛》:“吾當夏五月,披裘而薪,豈取金者哉!”

成語典故

春秋時期,吳王最小的兒子延陵季子姬札經常出使各國,見識廣博,名氣很大。他出使齊國時在路邊發現一塊金子,叫路邊砍柴人去揀。沒想砍柴人說我五月天還披着皮襖,背柴禾,像那種揀金子的人嗎?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慚愧。

成語造句

他雖然生活困苦,卻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,猶如披裘負薪之人,不爲外界的誘惑所動搖。

成語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叫披裘公的人。 披裘公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,那時候國家戰亂頻繁,百姓生活困苦。他住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,每日靠打柴爲生。雖然生活清苦,但他卻有着一顆淡然的心,不爲外界的繁華所誘惑。 有一天,披裘公像往常一樣揹着柴薪走在回家的路上。途中,他經過一條小河,看到河邊有一個人正拿着一塊金子在那裏反覆端詳。披裘公並沒有在意,繼續默默地走着。那個人看到披裘公後,急忙跑過來攔住他,對他說:“這是我剛剛撿到的金子,見者有份,我們一起分了吧。”披裘公看了看他,又看了看那塊金子,然後淡淡地說:“我每天打柴爲生,自給自足,已經很滿足了,不需要這塊金子。”說完,他就繼續揹着柴薪往前走。 那個人覺得很不可思議,在後面大聲喊道:“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奇怪,這麼大一塊金子你都不要?”披裘公停下腳步,回頭看着他說:“我知道金子很貴重,但對我來說,它並不是我所追求的。我寧願穿着我的破裘衣,揹着柴薪,過着簡單自在的生活。”說罷,他頭也不回地走了。 後來,這件事傳到了楚王的耳朵裏。楚王對披裘公的品德和行爲非常讚賞,他覺得這樣的人在這個亂世中是非常難得的。於是,楚王派人四處尋找披裘公,想要請他到朝中爲官,爲國家和百姓效力。可是,披裘公卻拒絕了楚王的邀請。他說:“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,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,不適合在朝堂之上。我還是願意繼續穿着我的裘衣,揹着柴薪,過着我自己的生活。” 披裘公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了下來,人們都對他的高尚品德和不貪富貴的精神敬佩不已。他就像那山間的清風,自由自在,不爲世俗的名利所束縛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淡然和超脫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也有許多像披裘公這樣的人,他們堅守自己的內心,不爲外界的誘惑所動搖。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,卻以自己的方式展現着人性的光輝。而“披裘負薪”這個成語,也正是對這種高尚品德和精神的一種讚譽和傳承。它提醒着我們,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,我們要保持自己的本心,不被外界的繁華所迷惑,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價值。

披裘負薪-成語圖片

披裘負薪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