捨本求末
成語拼音
- shě běn qiú mò
捨本求末成語解釋
- 舍捨棄;求追求。拋棄根本的、主要的,而去追求枝節的、次要的。比喻不抓根本環節,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。
典故出處
- 《呂氏春秋·上農》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,不令則不可以守,不可以戰;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,其產約則輕遷徙,輕遷徙則國家有患,皆有遠志,無有居心。”
成語典故
- 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,那是捨本求末。
成語造句
- 做事情我們應該分清主次,不能捨本求末,否則最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。
成語故事
- 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,名叫大梁國。大梁國的國王是一位勤勉且睿智的君主,在他的治理下,國家風調雨順,百姓安居樂業。
在大梁國的一座繁華城市裏,有兩個商人,一個叫李甲,一個叫王乙。李甲經營着一家布店,他店裏的布料種類繁多,品質上乘,價格也公道合理。李甲一直秉持着誠信經營的原則,注重布料的質量和顧客的需求,生意做得紅紅火火。
而王乙則開了一家飾品店,店裏擺滿了各種精美的飾品,但其質量卻參差不齊。王乙一心想着如何用華麗的包裝和誇張的宣傳來吸引顧客,而對於飾品的質量和實用性卻並不關心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李甲的布店因爲良好的口碑,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,生意越做越大。而王乙的飾品店,雖然一開始因爲新奇的宣傳手段吸引了一些顧客,但很快就因爲飾品質量不佳而失去了顧客的信任,生意逐漸冷清。
王乙看到李甲的布店生意興隆,心生嫉妒。他不去思考如何改進自己飾品的質量,提升服務水平,而是想着模仿李甲的經營方式。他花費大量的錢財去裝修店鋪,製作精美的招牌,還僱傭了一些能說會道的夥計來招攬顧客。然而,這些表面功夫並沒有改變飾品質量差的根本問題,顧客依然不買賬。
王乙的行爲就如同捨本求末,他放棄了經營的根本——商品的質量和誠信服務,而只追求表面的繁華和宣傳的噱頭。最終,王乙的飾品店因爲長期虧損而倒閉,而李甲的布店卻成爲了大梁國知名的品牌店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都不能捨本求末。就像種地,我們要先把土地耕耘好,播下優良的種子,精心照料,才能期待有好的收成。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的形式,而忽略了根本的東西,最終必然會失敗。在歷史上,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。比如,戰國時期的趙國,在與秦國的戰爭中,趙王聽信讒言,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經驗豐富的廉頗,結果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。這也是一種捨本求末的行爲,趙王忽視了將領的真實能力和戰場經驗,只看重了趙括的理論知識和誇誇其談。
所以,我們要時刻牢記,做事要抓住根本,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,避免捨本求末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。
捨本求末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