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釜沉舟
成語拼音
- pò fǔ chén zhōu
破釜沉舟成語解釋
- 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。
典故出處
- 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羽乃悉引兵渡河,皆沉船,破釜甑,燒廬舍,持三日糧,以示士卒必死,無一還心。”
成語典故
- 秦朝末年,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,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。農民起義軍的領袖,最著名的是陳勝、吳廣,接着有項羽和劉邦。下面,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。有一年,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(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)的鉅鹿(今河北省平鄉縣),趙王連夜向楚懷王(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)求救。楚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,項羽爲次將,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。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,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,不再前進。軍中沒有糧食,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喫,他也不管,只顧自己舉行宴會,大喫大喝的。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。他殺了宋義,自己當了“假上將軍”,帶着部隊去救趙國。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,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;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,解救鉅鹿。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,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,每人再帶三天干糧,然後傳下命令:把渡河的船(古代稱舟)鑿穿沉入河裏,把做飯用的鍋(古代稱釜)砸個粉碎,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。這就叫破釜沉舟。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、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。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,就誰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。在項羽親自指揮下,他們以一當十,以十當百,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,經過連續九次衝鋒,把秦軍打得大敗。秦軍的幾個主將,有的被殺,有的當了俘虜,有的投了降。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,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,過兩年,秦朝就滅亡了。打這以後,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,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,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。
成語造句
- 在這場關鍵的比賽中,他深知必須全力以赴,就像當年項羽破釜沉舟一般,毫無退路地去拼搏。
成語故事
- 在秦朝末年,天下大亂,各地紛紛起兵反秦。其中,項羽率領的楚軍逐漸嶄露頭角。
當時,秦軍圍困了趙國鉅鹿,趙王向各路義軍求救。項羽帶領楚軍前往救援。當楚軍抵達鉅鹿附近時,項羽看到秦軍勢力強大,不少將領都心生畏懼,猶豫不決。
項羽深知,這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。如果不能破釜沉舟,奮勇一戰,就很難有勝算。於是,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。他下令讓士兵們把渡河的船隻全部鑿沉,把做飯的鍋碗瓢盆等全部砸爛,只給每人留下三天的乾糧。
士兵們都驚呆了,不明白項羽爲什麼要這樣做。項羽慷慨激昂地對他們說:“如今我們已經沒有退路,唯有奮勇向前,與秦軍決一死戰,纔有活路。我們要像勇士一樣戰鬥,不成功便成仁!”士兵們被項羽的決心和勇氣所感染,紛紛表示願意跟隨他拼死一戰。
就這樣,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,以一往無前的氣勢衝向秦軍。他們個個奮勇殺敵,毫不畏懼。秦軍面對這支不要命的楚軍,一時之間也被打得措手不及。經過激烈的戰鬥,楚軍終於打破了秦軍的防線,取得了勝利。
這場戰役,成爲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。而項羽的“破釜沉舟”之舉,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傳頌的佳話。這一成語體現了一種決心和勇氣,告訴人們在面對絕境和困難時,要有敢於捨棄一切、全力以赴去拼搏的精神。正如《孫子兵法》中所說:“置之死地而後生。”項羽正是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,激發了士兵們的鬥志和潛力,最終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勝利。
在生活中,我們也常常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和挑戰。當我們面臨困境時,不妨學學項羽的破釜沉舟精神,放下顧慮,堅定信念,全力以赴去迎接挑戰,或許就能在絕境中找到出路,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蹟。
破釜沉舟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