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柱求奸
成語拼音
- pò zhù qiú jiān
破柱求奸成語解釋
- 爲不畏權貴,搜索壞人,以正國法的典故。
典故出處
- 《後漢書·黨錮傳·李膺》:“時張讓弟朔爲野王令,貪殘無道,至乃殺孕婦,聞膺厲威嚴,懼罪逃還京師,因匿兄讓弟舍,藏於合柱中。膺知其狀,率將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陽獄。受辭畢,即殺之。”
成語典故
- 漢朝時期,權臣張讓的弟弟張朔擔任野王令,貧殘無道,甚至還殺害孕婦,他聽說李膺執法威嚴,就逃回京師,就藏到張讓家的合柱中。李膺聽說後,立即帶領官吏與士卒到張讓家,劈開柱子抓取張朔,投入洛陽監獄,上報皇帝后,立即將其正法。
成語造句
- 以下是用“破柱求奸”造的句子:在面對邪惡勢力時,他毫不畏懼,決心破柱求奸,堅決與之鬥爭到底。
成語故事
- 在漢朝時期,有一個名叫李膺的官員。他爲人剛正不阿,以嚴厲打擊不法之徒而聞名。
當時,朝中有個奸臣張讓,他仗着皇帝的寵信,肆意妄爲,縱容其弟張朔爲非作歹。張朔竟公然搶奪百姓財物,還殺害無辜之人,百姓們對他深惡痛絕,卻又敢怒不敢言。
李膺得知此事後,決心要將張朔繩之以法。他不顧張讓的權勢,親自率領手下前往張朔的住所捉拿他。張朔得知李膺來抓他,嚇得趕緊跑到他哥哥張讓的家裏,躲在一根柱子後面。
李膺毫不畏懼地闖進張讓家中,四處搜尋張朔的蹤跡。當他發現張朔躲在柱子後面時,沒有絲毫猶豫,直接衝過去,親手將張朔從柱子後面揪了出來。爲了讓張朔無法再逃脫,李膺竟然毫不猶豫地打破了那根柱子,堅決要將這個作惡多端的奸人捉拿歸案。
張讓見弟弟被抓,氣急敗壞地找到皇帝,哭訴李膺的不是,說他不把自己放在眼裏,擅自闖入自己家中抓人。皇帝聽了張讓的話,也有些生氣,便召來李膺責問。
李膺面無懼色,義正言辭地向皇帝陳述了張朔的種種罪行,並表示自己作爲官員,有責任維護國法和百姓的安寧。他說:“如果因爲奸臣的哭訴就放縱罪犯,那國家的法律還有何用?臣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,破柱求奸,只爲了不放過這個作惡之人。”
皇帝聽了李膺的話,被他的正直和勇氣所打動,不僅沒有責罰李膺,反而稱讚他是忠臣。從此,李膺的名聲更加響亮,而那些不法之徒聽到李膺的名字都膽戰心驚,不敢再肆意妄爲。
李膺破柱求奸的故事,成爲了流傳千古的佳話。他的行爲展現了一種堅定的正義信念和無畏的勇氣,讓後人敬仰不已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,在面對邪惡和不公時,我們要有勇氣挺身而出,堅決捍衛正義和公平,哪怕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也在所不惜。正如李膺一樣,爲了追求正義,不惜打破常規,也要將奸惡之人繩之以法,爲社會帶來安寧和公正。
破柱求奸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