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後識方幹

成語拼音

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

身後識方幹成語解釋

比喻一個人才,生前無人賞識,死後才被重視。

典故出處

清·袁枚《隨園詩話》放眼古今多少恨,可憐識後識方幹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文學領域,不少才華橫溢的作者起初默默無聞,直到多年後才被人們重視,真可謂是身後識方幹。

成語故事

在唐朝末年,有一位名叫方乾的文人。 方幹自幼聰慧,勤奮好學,對詩詞文章有着極高的天賦和熱情。他一心渴望能夠通過科舉考試,踏上仕途,一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。然而,命運卻似乎總是與他作對。 儘管方幹才華橫溢,文章詩作皆爲上乘之作,但他卻因容貌醜陋,在科舉考試中屢次碰壁。那些主考官們往往只注重外表,而忽視了他的真才實學。方乾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憤,但他從未放棄對文學的追求。 他隱居在鄉間,每日以詩詞爲伴,不斷磨練自己的文學技藝。他的詩作風格獨特,意境深遠,飽含着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事的洞察。但在當時,他的名聲僅限於他所居住的那一小片地方,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。 時光荏苒,方幹在孤獨與寂寞中度過了一生。然而,在他去世後,他的詩作卻逐漸被人們發現和傳頌。人們驚歎於他的才華和獨特的文學風格,開始紛紛讚賞和推崇他的作品。 許多文人墨客在研讀了方乾的詩作後,不禁爲他生前未被重視而感到惋惜。這時,人們才意識到,曾經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被埋沒在世間,而自己卻沒有及時發現和賞識。 這正應了那句“身後識方幹”。就如同歷史上的許多人物一樣,在生前可能因爲種種原因未能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,然而在他們離世之後,其價值和才華才被後人所認識和珍視。 比如戰國時期的屈原,他一生忠心愛國,卻遭奸人誣陷,被楚懷王疏遠流放。在他生前,他的政治主張和愛國情懷並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。但在他投江自盡後,他的《離騷》等作品成爲了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,他的愛國精神也被後世代代傳頌。 又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,在他輔佐劉備之時,雖然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,但也有不少人對他的策略和決策存在質疑。然而,在他去世後,他的忠誠和智慧成爲了千古美談,被後世視爲忠臣和智者的典範。 方乾的遭遇,讓我們深思。在生活中,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爲表面的現象或者固有的偏見,而忽略了那些真正有才華和價值的人呢?我們應當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發現和欣賞身邊的人才,以免再次出現“身後識方幹”這樣的遺憾。

身後識方幹-成語圖片

身後識方幹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