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壁固壘

成語拼音

shēn bì gù lěi

深壁固壘成語解釋

猶深溝高壘。深的戰壕和高的營壘。指堅固的防禦工事。

典故出處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面對強敵的進攻時,我方選擇據守險要之地,深壁固壘,做好了充分的防禦準備。

成語故事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戰爭的硝煙從未真正消散。在那金戈鐵馬的歲月裏,有一段關於深壁固壘的傳奇故事。 話說在戰國時期,諸侯紛爭,局勢動盪不安。有一個小國,名爲衛,其國土狹小,兵力薄弱,但國君卻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氣。 當時,衛國的周邊強國虎視眈眈,尤其是強大的趙國,一直對衛國的土地垂涎三尺。趙國派出了精銳的大軍,浩浩蕩蕩地向衛國進發,企圖一舉吞併這個小國。 衛國國君深知敵我力量懸殊,正面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。於是,他當機立斷,下令全國軍民迅速撤回城中,緊閉城門,準備堅守。 衛國的城牆雖然不算高大堅固,但國君組織百姓和士兵們迅速加固城防,堆積石塊、木材,準備熱油、弓箭等防禦之物。在城牆上,士兵們嚴陣以待,目光堅定,心中懷着保衛家園的決心。 趙國的大軍兵臨城下,見衛國緊閉城門,深壁固壘,一時間也無可奈何。他們發起了數次猛烈的攻擊,試圖強行攻破城門,但都被衛國軍民頑強地抵禦了回去。 趙國將領見強攻不成,便試圖誘使衛國出城決戰。然而,衛國國君不爲所動,他深知出城迎戰只會讓衛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。 就這樣,衛國在深壁固壘的策略下,堅守了數日。趙國的軍隊久攻不下,士氣逐漸低落,糧草也開始供應不足。 而衛國國君則抓住時機,派出使者前往周邊的盟國求援。盟國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,紛紛派出援兵支援衛國。 最終,在內外夾擊之下,趙國的軍隊潰敗而逃。衛國憑藉着深壁固壘的智慧和頑強不屈的精神,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。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,在面對強敵時,不一定要盲目地衝鋒陷陣,有時深壁固壘,堅守陣地,等待時機,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。就如同《孫子兵法》中所說:“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;善攻者,動於九天之上。”衛國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,正是對“深壁固壘”這一策略的完美詮釋。

深壁固壘-成語圖片

深壁固壘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