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甲據鞍
成語拼音
- pī jiǎ jù ān
被甲據鞍成語解釋
- 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。
典故出處
- 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載:漢·馬援年六十二,請出徵,光武帝以其老,未許。“援自請曰: ‘臣尚能被甲上馬。’帝令試之。援據鞍顧眄,以示可用。帝笑曰:‘矍鑠哉是翁也!’”。
成語典故
- 東漢初年,國內局勢未穩,西北少數民族發生動亂,大將馬援62歲了請求帶兵出征,光武帝劉秀認爲他年邁不允。馬援說他還能被甲上馬,於是親自演示自己不減當年威風,光武帝看後十分高興,稱讚他寶刀未老,允許他帶兵出征。
成語造句
- 他自幼習武,騎術精湛,在戰場上常常被甲據鞍,奮勇殺敵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的戰場上,有一位英勇的將軍名叫李廣。
李廣一生都在爲國家征戰,他的威名讓敵人聞風喪膽。有一次,李廣帶領着他的士兵出征,在行軍途中,遇到了一片崎嶇的山路。士兵們都面露疲憊之色,但李廣卻依然精神抖擻。
當他們到達一個山谷時,突然遭遇了敵軍的伏擊。敵軍如潮水般涌來,形勢十分危急。然而,李廣並沒有絲毫的畏懼,他迅速地組織士兵進行抵抗。
在激烈的戰鬥中,李廣身先士卒,騎着戰馬在敵軍中穿梭。他的箭術如神,每一支箭都能準確地射中敵人。士兵們看到將軍如此勇猛,也都鼓起了勇氣,奮勇殺敵。
戰鬥持續了很久,李廣始終沒有下馬休息。他身上穿着厚重的鎧甲,依然穩穩地坐在馬鞍上,指揮着士兵們作戰。即使身上多處受傷,他也毫不在意,繼續堅持戰鬥。
在李廣的帶領下,士兵們最終成功地擊退了敵軍。這場戰鬥讓人們對李廣更加敬佩,他那種在戰場上被甲據鞍、毫不退縮的精神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傳奇。
後來,人們便用“被甲據鞍”這個成語來形容武將年雖老而壯志不減,隨時準備上戰場殺敵報國。就如同李廣一般,無論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,都能堅定地守護着國家和人民,展現出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戰鬥精神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無數的英雄豪傑都以這樣的精神激勵着後人,讓人們銘記他們的功績和奉獻。
被甲據鞍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