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擒七縱
成語拼音
- qī qín qī zòng
七擒七縱成語解釋
- 三國時,諸葛亮出兵南方,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,放了七次,使他真正服輸,不再爲敵。比喻運用策略,使對方心服。
典故出處
- 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亮率衆南征,其秋悉平。”裴松之注引《漢晉春秋》:“亮笑,縱使更戰,七縱七擒,而亮猶遣獲。”
成語典故
- 公元225年,蜀漢丞相諸葛亮爲了鞏固後方,率領軍隊南征。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,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,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。 諸葛亮得知,孟獲不但作戰勇敢,意志堅強,而且待人忠厚,在彝族中極得人心,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,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。 孟獲雖然勇敢,但不善於用兵。第一次上陣,見蜀兵敗退下去,就以爲蜀兵不敵自己,不顧一切地追上去,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。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,因此對自己說,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,不能丟人。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,好言勸他歸順。孟獲不服這次失敗,傲慢地加以拒絕。諳葛亮也不勉強他,而是陪他觀看已經佈置過的軍營,之後特意問他:“你看這軍營佈置得怎麼樣?”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,他發現軍營裏都是些老弱殘兵,便直率他說:“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,給你贏了一次,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,如果就是這樣子,要贏你並不難!”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,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。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,當即佈置好埋伏。 孟獲回去後,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,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,軍營的佈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,沒有什麼了不起的,今夜三更去劫營,定能逮住諸葛亮。 當天夜裏,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,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,什麼阻擋也沒有。孟獲暗暗高興,以爲成功在即,不料蜀軍伏兵四起,孟獲又被擒住。 孟獲接連被擒,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。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,只守不攻。蜀兵到了滬水,沒有船不能過去,天氣又熱,困難重重。”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,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,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,隨後再去渡河;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,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,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。後來,孟獲又被擒住。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,但他仍然不服氣。諸葛亮還是不殺他;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。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,認爲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,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:“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,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。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,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。你們現在辛苦些,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裏來打仗了。”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,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。但時間一長。營裏快斷糧了,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,諸葛亮同意了,但要孟獲親自出來,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。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,但剛到大堆糧食旁,被絆馬索絆倒被擒。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,讓盂獲回去,並把糧食搬走。 在這種情況下,孟獲終於從心裏佩服諸葛亮。爲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,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,帶着他們一起上陣。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,一網打盡。蜀營裏傳出話來,讓孟獲等回去,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,究竟怎麼辦。孟獲流着眼淚說:“作戰中七縱七擒(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),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。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,我沒有臉再回去了。”。
成語造句
- 當年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,最終使其心悅誠服,這充分展現了他的智慧和謀略。
成語故事
- 在三國時期,蜀漢丞相諸葛亮爲了平定南方,決定出兵征討南中地區。南中地區的首領孟獲,勇猛善戰,但爲人魯莽。
諸葛亮率領大軍一路南下,與孟獲的軍隊遭遇。孟獲憑藉着對地形的熟悉,一開始給蜀軍制造了不少麻煩。然而,諸葛亮足智多謀,很快就找到了應對之策。
第一次交戰,蜀軍輕鬆地打敗了孟獲的軍隊,孟獲也被生擒。但諸葛亮並沒有殺他,而是將他放了回去,說:“我想讓你心悅誠服地歸降。”孟獲回去後,重整旗鼓,再次與蜀軍交戰。
第二次,孟獲又被蜀軍所擒,諸葛亮依然放了他。如此反覆,一直到第七次,孟獲又一次被抓住。這次,孟獲終於被諸葛亮的仁德和智慧所折服,他流着淚說:“丞相天威,南人不復反矣。”
諸葛亮之所以要七擒七縱孟獲,是有着深遠考慮的。他深知南中地區的重要性,如果只是靠武力征服,很難真正穩定。只有讓孟獲等人心服口服,才能實現長久的和平。正如《三國志》中所記載:“亮納而赦之,使自相統領,南中遂平。”
通過七擒七縱,諸葛亮成功地收服了孟獲,也穩定了南中地區。這不僅爲蜀漢消除了後顧之憂,還爲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人力支持。
七擒七縱這個成語,自此流傳開來,用來形容運用策略得當,使對方心服口服。它體現了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寬廣的胸懷,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。時至今日,人們依然傳頌着這個故事,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。
七擒七縱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