識二五而不知十

成語拼音

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

識二五而不知十成語解釋

只知道一個方面,而不懂得全面地觀察問題。

典故出處

《史記·越王勾踐世家》且王之所求者,鬥晉楚也;晉楚不鬥,越兵不起,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,他總是粗心大意,常常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,比如做簡單的加法時,識二五而不知十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,生活着一位名叫李三的年輕人。李三從小就聰明機靈,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——做事總是淺嘗輒止,缺乏深入思考和持續努力的精神。 李三的家境還算殷實,父母希望他能通過讀書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於是,爲他請來了當地最有名的先生教導。李三在學習之初,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天賦,對於先生所傳授的知識,往往能夠很快理解和掌握。 然而,隨着學習的深入,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背誦經典、鑽研學問時,李三開始感到厭煩。他覺得自己已經懂得了很多,便不再用心學習。先生布置的功課,他總是敷衍了事,認爲自己已經“識二五”,便覺得無需再努力就能達到“十”的境界。 有一次,鎮裏舉行了一場文學比賽,李三自信滿滿地參加了。在比賽中,最初的題目對於他來說確實輕而易舉,他憑藉着自己的小聰明對答如流,引起了周圍人的讚歎。可比賽到了後半段,題目越來越難,需要深厚的知識積累和獨到的見解才能應對。李三這才發現,自己平日裏所學的那些皮毛根本不足以應對這樣的挑戰。他開始慌亂,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答案,最終名落孫山。 回到家中,李三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。他意識到自己過去的錯誤,只看到了表面的“二五”,就自以爲掌握了全部的“十”,結果在關鍵時刻卻露了餡。 在歷史上,也有不少類似李三這樣的人物。比如,有些官員在初入仕途時,能夠洞察一些淺顯的問題,做出一些小成績,便沾沾自喜,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。當遇到複雜的政務和重大的危機時,他們就顯得束手無策,無法勝任職責,最終辜負了百姓的期望和朝廷的信任。 “識二五而不知十”這句成語告訴我們,在追求知識、技能或者成就的道路上,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,不能因爲取得了一點小成績就驕傲自滿。只有不斷努力,深入探索,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全貌,取得更大的成功。

識二五而不知十-成語圖片

識二五而不知十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