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出有因
成語拼音
- shì chū yǒu yīn
事出有因成語解釋
- 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。
典故出處
- 葉聖陶《得失》但是一想到事出有因,他就只好假裝沒有聽見。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前段時間他突然辭職,大家都很驚訝,但後來才知道事出有因,是他家裏遭遇了重大變故,需要他回去照顧親人。
成語故事
- 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這樣一段故事。
戰國時期,秦國逐漸強大,對周邊的國家虎視眈眈。韓國因懼怕秦國的強大武力,想出了一個所謂的“疲秦之計”。他們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入秦,勸說秦王嬴政修建一條大型的灌溉水渠,旨在消耗秦國的人力、物力和財力,使其無暇顧及對外征戰。
秦王嬴政起初對這一建議欣然接受,徵調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水渠的修建工程中。然而,隨着工程的推進,秦國國內出現了諸多問題。百姓們被繁重的勞役所累,怨聲載道;國家的財政也面臨巨大的壓力。
就在這時,秦國的一些大臣發現了韓國的陰謀,紛紛上書秦王,痛陳此事的危害。嬴政得知自己被韓國所算計,勃然大怒,當即下令要驅逐在秦國的所有客卿。
在這些客卿中,有一位名叫李斯的人。李斯原本是楚國上蔡人,來到秦國後憑藉自己的才華和謀略,得到了秦王的賞識。面對被驅逐的命運,李斯心急如焚。他深知自己在秦國的抱負尚未實現,而且秦王此舉會讓秦國失去衆多賢能之士,對秦國的未來發展極爲不利。
於是,李斯冒死向秦王呈上了一封言辭懇切的諫書。他在書中詳細闡述了秦國曆代君王廣納賢才從而成就霸業的歷史,指出客卿對秦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同時,他也強調了不能因爲一時的憤怒而驅逐客卿,否則將會讓秦國的敵人拍手稱快,使秦國陷入困境。
秦王嬴政看了李斯的諫書後,陷入了沉思。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決定,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衝動和魯莽。最終,秦王收回了逐客令,繼續重用李斯等客卿。
而鄭國所主持修建的水渠,雖然在修建過程中給秦國帶來了諸多困難,但最終成功建成。這條水渠被命名爲“鄭國渠”,它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,使秦國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,爲秦國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。
韓國妄圖以“疲秦之計”削弱秦國,事出有因,是出於對秦國強大的恐懼。然而,最終的結果卻並非如他們所願,反而促使秦國更加強大。這也告訴我們,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意料,不能僅僅憑藉一時的表象和主觀判斷就做出決定,必須深入思考,洞察事物的本質和長遠影響。
事出有因-成語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