授人以柄

成語拼音

shòu rén yǐ bǐng

授人以柄成語解釋

把劍柄交給別人。比喻將權力交給別人或讓人抓住缺點、失誤,使自己被動。

典故出處

漢書·梅福傳》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

成語典故

成語造句

他在處理這件事時不夠謹慎,留下了諸多漏洞,結果授人以柄,被對手抓住了把柄。

成語故事

在古代的某個時期,天下紛爭不斷,各國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,戰亂頻繁。 有一個小國,其國君名叫衛莊公。衛莊公性格剛愎自用,且不聽忠言。他手下有一位大臣,名叫石厚。石厚爲人奸詐狡猾,善於諂媚,深得衛莊公的寵信。 然而,衛莊公的長子公子完卻是一個心地善良、正直聰慧之人。他見石厚的種種惡行,常常勸諫父親遠離此人,以免被其誤導,禍亂國家。但衛莊公對公子完的勸告置若罔聞,依舊對石厚信任有加。 隨着時間的推移,石厚的野心逐漸膨脹。他竟然鼓動衛莊公廢長立幼,企圖扶持衛莊公的幼子州籲爲繼承人。州籲自幼好武,性格暴戾,而衛莊公卻在石厚的蠱惑下,不顧羣臣反對,執意立州籲爲太子。 衛莊公去世後,州籲果然繼位。州籲上臺後,非但沒有勵精圖治,反而窮兵黷武,對外頻繁發動戰爭,對內則橫徵暴斂,搞得民不聊生,國家動盪不安。 公子完見此情形,憂心忡忡,多次向州籲進諫,希望他能改弦更張,施行仁政。但州籲和石厚根本不聽,反而認爲公子完是他們的眼中釘、肉中刺,欲除之而後快。 石厚爲了討好州籲,給他出了一個主意,讓州籲通過對外戰爭來樹立自己的威望,轉移國內民衆的不滿情緒。於是,州籲貿然發動了對鄰國的戰爭。然而,這場戰爭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,反而使本國的國力更加衰弱,民衆的怨憤也愈發強烈。 在這個關鍵時刻,公子完挺身而出,他祕密聯絡了一些對州籲和石厚的所作所爲不滿的大臣和將領,準備推翻州籲的統治。然而,他們的計劃不慎泄露,被石厚察覺。 石厚立刻向州籲進讒言,誣陷公子完謀反。州籲大怒,下令將公子完處死。公子完含冤而死,國人皆爲之悲痛。 此時,州籲和石厚的倒行逆施已經引起了衆怒。鄰國也趁機對衛國發動了進攻,衛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。 而石厚的父親石碏,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。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爲痛心疾首,決定大義滅親。石碏假意迎合州籲和石厚,爲他們出謀劃策,讓州籲派石厚去請教陳國的國君,尋求支持。 石厚不知是計,欣然前往。而石碏早已暗中派人給陳國國君送信,陳述了衛國的亂局以及石厚和州籲的罪行,請求陳國協助除掉這兩個禍國殃民之人。 陳國國君收到信後,當即決定將石厚扣押。州籲得知石厚被扣,親自率兵前往陳國營救,卻被陳國軍隊擊敗。最終,州籲和石厚被陳國所擒,並被遣送回衛國。 衛國百姓對這兩個罪人恨之入骨,紛紛要求嚴懲。石碏順應民意,將石厚處死。而州籲也被處以極刑。 衛莊公和州籲因爲寵信奸佞,不聽忠言,最終導致國家陷入混亂,自己也落得悲慘的下場。他們的行爲可謂是“授人以柄”,將權力和把柄交給了心術不正之人,從而給自己和國家帶來了滅頂之災。這個故事也警示後人,要明辨是非,親賢臣,遠小人,切勿因一時的糊塗而授人以柄,招致禍患。

授人以柄-成語圖片

授人以柄成语图片

其他成語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