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
成語拼音
- shuǐ kě zài zhōu,yì kě fù zhōu
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成語解釋
- 比喻在平時要想到可能發生的困難和危險。
典故出處
- 《後漢書·皇甫規傳》注引《孔子家語》孔子曰‘夫君者舟也,人者水也。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。君以此思危,則可知也。’”
成語典故
- 無
成語造句
- 百姓的力量是無窮的,君主若能施行仁政,關愛民生,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;反之,如果橫徵暴斂,欺壓百姓,就會失去民心。正所謂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。
成語故事
- 在古代中國,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名叫李世民。
李世民登基之初,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問題。國家歷經戰亂,民生凋敝,百姓生活困苦。他深知自己肩負着重大的責任,要讓國家繁榮昌盛,讓百姓安居樂業。
爲了瞭解民間的真實情況,李世民經常微服私訪。他看到了百姓們辛勤勞作卻依然食不果腹,衣不蔽體,心中深感愧疚。回到宮中,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,決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。
他減輕賦稅,鼓勵農耕,讓百姓們能夠有足夠的糧食養家餬口。同時,他大力整頓吏治,嚴懲貪污腐敗的官員,確保朝廷的政令能夠公正地傳達和執行。
在李世民的努力下,國家逐漸繁榮起來,百姓的生活也有了顯著的改善。然而,隨着國家的強盛,一些大臣開始阿諛奉承,歌功頌德,讓李世民逐漸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。
有一次,李世民想要大興土木,修建一座豪華的宮殿。大臣魏徵得知後,立刻進宮勸諫。他對李世民說:“陛下,如今國家雖然繁榮,但百姓們的生活還未完全富足。如果此時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宮殿,必然會加重百姓的負擔,引起民怨。古往今來,多少王朝因爲不體恤百姓而滅亡。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啊!”
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,猶如醍醐灌頂,頓時清醒過來。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,取消了修建宮殿的計劃,並對魏徵的直言進諫大加讚賞。
從此,李世民更加謹慎地處理朝政,時刻銘記“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”的道理。他深知,百姓是國家的根基,只有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,國家才能長治久安。
在李世民的治理下,唐朝迎來了“貞觀之治”的盛世局面,成爲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。而“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”這句話,也成爲了後世君主治理國家的重要警示。
水可載舟,亦可覆舟-成語圖片